平明跨羸骖,遥遵石头路。
循山一溪横,隔水得幽处。
树疑虬龙骧,石作苍虎踞。
云庵有遗屋,突兀在烟树。
方壶岂不佳,弱水无船渡。
空馀恼幽香,梅花满春屿。
心知姑射仙,兹焉饮风露。
水自平湖分,香从一山度。
风姿不自持,照影各矜顾。
安得从之游,徘徊著双屦。
这首诗描述了诗人在石头道上行走,穿越山水间的梅花,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同时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我们来看第一句:“石佛道中隔水梅花满山。”这句话描述的是石头路两旁的梅花盛开的景象。这里的“石佛”可能是指寺庙或者岩石上的佛像等。而“隔水梅花满山”则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画面,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世界中。
是第二句:“平明跨羸骖,遥遵石头路。”这两句诗描绘了诗人早晨骑马沿着石头路前行的情景。这里的“羸骖”指的是瘦弱的马,可能是由于长途跋涉或劳累过度所致。而“遥遵石头路”则表示诗人在这条石头路上行走,可能是为了寻找某种目的或目的地。
然后是第三句:“循山一溪横,隔水得幽处。”这句话描述的是沿着山势蜿蜒的溪流,诗人发现了一处隐秘的地方。这里的“幽处”可以理解为一个安静、宁静的地方,也可能是一处风景秀丽的地方。
接下来的第四句:“树疑虬龙骧,石作苍虎踞。”这两句诗描绘了树木和石头的形状,给人一种雄伟壮观的感觉。其中“虬龙骧”和“苍虎踞”都是形容树木形态奇特、高大威猛的词语。这些形象生动的描绘使读者仿佛看到了一幅幅壮丽的自然景观画卷。
第五句:“云庵有遗屋,突兀在烟树。”这一句诗描述了一座古老的寺庙或庵堂,虽然被云雾缭绕,但依然屹立于山林之中。这种描写既表现了自然景色的美丽,也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第六句:“方壶岂不佳,弱水无船渡。”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美好事物的向往之情。其中“方壶”指的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理想境界,而“弱水无船渡”则暗示着通往那里的道路艰难重重。这种描写既展现了诗人的豪情壮志,又反映了他对现实生活的无奈感慨。
第七句:“空余恼幽香,梅花满春屿。”这一句诗以梅花为主题,描绘了春天里岛上盛开的梅花香气袭人的画面。这里的“恼”可以解释为欣赏、喜爱之意,也可以理解为烦恼、困扰之意。这种描写既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也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第八句:“心知姑射仙,兹焉饮风露。”这一句诗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所追求的理想境界的认识和感悟。其中“姑射仙”指的是传说中的神仙之一,而“兹焉饮风露”则表示在这里可以尽情享受自然的恩赐。这种表述既体现了诗人的超脱物外之境,也表达了他内心世界的复杂情感。
第九句:“水自平湖分,香从一山度。”这两句诗描绘了水流和花香的传播过程。这里的“分”和“度”都是表示传播的意思,而“平湖”和“一山”分别代表水域和山脉。这种描写既体现了自然景色的壮美,也表达了诗人对生命循环不息之美的领悟。
第十句:“风姿不自持,照影各矜顾。”这一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自我形象的关注和思考。其中“风姿”指的是人的仪容举止,而“照影”则表示自己的影子映衬在水面或其他地方。这种描写不仅体现了诗人对于自身形象的重视,也表达了他对社会现象的敏锐观察力。
第十一句:“安得从之游,徘徊著双屦。”这一句诗表达了诗人渴望追随理想境界的愿望和行动。其中“徘徊著双屦”表示诗人穿着两双鞋子四处游走的样子,而“从之游”则是表达他想要融入其中的意愿。这种表述既体现了诗人对理想的执着追求,也反映了他对现实生活中困境的不满和反抗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