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行朔野不记年,两淮千里无炊烟。
君王偃革似建武,始遣循吏来安边。
今日安丰非故垒,夜闻夷歌隔淮水。
况当两国不交兵,高堑深沟岂须尔。
朝不鸣刁夜灭烽,吉语上闻天自喜。
但令南亩栖馀粮,尽驱流冗归故乡。
会见今年八九月,处处枣红梨子黄。
四郊无兵门有戟,淮上山青淮水碧。
樽前一曲柳枝歌,酿酒击鲜公燕客。
【注释】
朔野:北方的田野。安丰:今安徽省寿县。夷歌:指淮北地区少数民族的歌唱。流冗:流离失所的百姓。
【赏析】
此诗作于元至元十三年(1276)冬,诗人奉命由江西行省参议改任江东行省参议,赴江淮安抚使府任事时所作。全诗以送别友人秦德远为题,抒发了诗人对国事、民情的关切之情和希望早日结束战争、实现国家安定的愿望。
首联“师行朔野不记年,两淮千里无炊烟”,写诗人奉命由江西行省改任江东行省参议,赴江淮安抚使府任事时,经过淮水一带。当时正是严冬,寒气逼人,而中原一带又是冰天雪地,万里无云,一片苍茫景象。作者在这首诗中用“朔野”来表示中原地区的寒冷,“两淮千里”则表明诗人从江南到淮水一带,行程之遥远。“两淮”是指长江中下游的淮南、江南地区。这两句是说,由于战乱频仍,淮北一带久已没有炊烟。诗人在这里用了“不记年”这一典故。据《晋书·石勒载记》说,汉王刘聪曾令石勒去洛阳烧宫殿,石勒到了洛阳城东的金谷园才下马,然后进入宫室,见室内陈设华丽,摆设珍奇,就问这是谁家的房屋,管事人说这是汉光武帝建都洛阳时的宫殿。于是石勒下令放火烧掉这座宫殿,并下令说:“今天下大乱,贵者不过豫章(南昌),皆尚复何有于天下!”这两句诗表面上似乎是说中原一带没有战争,实际上却是暗讽南宋朝廷偏安江左,忘记了收复中原的大业。
颔联“君王偃革似建武,始遣循吏来安边”,意思是说,现在皇帝偃武修文,采取宽松的政策,像东汉光武帝一样,重用循吏治理国家。这里用“建武”二字,是因为东汉光武帝刘秀在位时,曾下令减轻刑罚,废除肉刑,又提倡节俭,减少劳役,因此史称其统治时期为“建武之治”。循吏:指奉公守法的官吏。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现在皇帝采取了宽政,让循吏来治理边疆,希望尽快恢复中原。
颈联“今日安丰非故垒,夜闻夷歌隔淮水”,意思是说,现在的安丰已经不是以前那样的地方了,夜间还可以听到淮北少数民族的歌声。这两句诗中的“安丰”指的是今安徽寿县一带。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现在的安丰已经不是以前那样的边关重镇了。这两句诗的意思与上一句相呼应,进一步说明中原一带已经平定,不再有战争。
尾联“况当两国不交兵,高堑深沟岂须尔”,意思是说,如果中原与淮北之间不再交兵作战,那么修筑起高墙深沟来又有什么用呢?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只要中原与淮北停止战争,就可以不用修筑高墙深沟了。这两句诗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于和平的渴望。
尾联“朝不鸣刁夜灭烽,吉语上闻天自喜”,意思是说,朝廷上没有警报,夜里也没有烽火。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朝廷上的平安无事,使得皇帝非常高兴。这里的“刁”字原指哨子,这里借代报警的器具。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朝廷上没有警报,夜里也没有烽火,这足以证明中原已经恢复了安宁。
最后四句“但令南亩栖馀粮,尽驱流冗归故乡”,意思是指只要中原地区恢复了安宁,就可以让流落在外的人们回到家乡。这里的“南亩”指的是农田;“馀粮”是指多余的粮食。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只要中原地区恢复了安宁,就可以让那些流亡在外的人们回到家乡,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
全诗以送别友人为题,抒发了诗人对于国家大事的关心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希望尽快结束战争、实现国家安定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