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公之乐后天下,维师温公乃独乐。
二老致意出处间,殊涂同归两不恶。
鄙夫杖藜访公隐,步无石砌登无阁。
堂卑不受有美夺,地僻宁遭景华拓。
始知前辈稽古力,晏子萧何非妄作。
细读隶碑增慷慨,端正似之甘再拜。
种药作畦医国手,浇花成林膏泽大。
见山台上飞嵩高,高山仰止如公在。
【注释】独乐园:范公的园林,在苏州。维师温公:即温庭筠,字飞卿。乐后天下:指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二老:指范仲淹和温庭筠。致意:表示心意。出处:指进退出处。殊涂同归:指虽然处境不同,但最终目的相同,没有差别。杖藜:拄着拐杖。晏子、萧何:都是汉朝人,这里以之比温庭筠。
【赏析】
这是一首赞美范仲淹的七律。全诗四联,第一联总写范仲淹的乐善好施;第二、三联赞扬他的高洁操守;第四联则从范仲淹的人格魅力中,引出了对他为国为民造福的赞叹。
首联点明题旨:“范公之乐后天下”,指出范公之乐是天下最可称道的。“维师温公乃独乐”。这一句用典,既表明自己对范公的崇敬,又暗示了自己也有过类似经历。“维师”,即“维摩诘”,《维摩诘经》中有维摩居士与文殊菩萨的一段对话,其中提到文殊曾到访维摩诘,二人谈笑风生,相得甚欢。“独乐”,即独享其乐。“二老致意出处间,殊涂同归两不恶”,是说两位老人(范仲淹和温庭筠)都把出处看得并不重要,即使走不同的道路,最终的目的是一样的。
颔联“鄙夫杖藜访公隐,步无石砌登无阁”,进一步描绘范公的高尚品格。“鄙夫”,作者自谦语。“杖藜”,古代的一种手杖,用树枝做成。作者自称“鄙夫”,是谦虚的说法,实际上作者是一位才情横溢的诗人。“探问隐居之处,发现那里没有石砌台阶也没有高楼阁楼。”这一细节描写,生动地表现了范公的高尚品格。
颈联“堂卑不受有美夺,地僻宁遭景华拓”,是对范公人格的进一步赞美。“堂卑”,指的是范公的住所简陋,但他并不因此而感到羞耻或自卑,相反,他更注重的是精神层面的满足。“地僻”,指的是范公的住所偏僻,远离喧嚣,但他并不在意外界的评价,而是更注重内心的宁静和淡泊。
尾联“始知前辈稽古力,晏子萧何非妄作”是对范公的敬仰之情。“晏子”、“萧何”都是历史上著名的人物,他们以自己的智慧和才能为国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作者通过比较范公和这些历史人物,表达了对范公的敬佩之情。同时,这也体现了作者对历史的尊重和对前辈们的贡献的肯定。
整首诗通过对范公的赞美,表达了作者对范公的敬仰之情。同时也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卓越的诗歌才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