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头泉,未到陇下轻分。一声声、凄凉呜咽,岂堪侧耳重闻。细思量、那时携手,画楼高、帘幕黄昏。月不长圆,云多轻散,天应偏妒有情人。自别后、小窗幽院,无处不消魂。罗衣上,残妆未减,犹带啼痕。
自一从、瓶沈簪折,杳知欲见无因。也浑疑、事如春梦,又只愁、人是朝云。破镜分来,朱弦断后,不堪独自对芳樽。试与问,多才谁更,匹配得文君。须知道,东阳瘦损,不为伤春。
辛弃疾词作赏析《绿头鸭/多丽》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生于1140年,卒于1207年,山东历城人。他是南宋著名的文学家、诗人和军事家,以其豪放派的诗词而闻名。辛弃疾的词风雄浑悲壮,富有激情和战斗精神。他的词集有六百二十余首传世,其中《绿头鸭/多丽·七夕》是其中的佳作之一。
《绿头鸭/多丽·七夕》是一首描写七夕节(中国的情人节)的词,以细腻的情感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作者对爱人的深深思念。词中写道:“自别后、小窗幽院,无处不消魂”,表现了离别后的孤独与寂寞。辛弃疾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和生动的比喻,如“月不长圆,云多轻散”来描绘自然景象,同时借景抒情,表达了对逝去美好时光的哀叹。
在这首诗中,辛弃疾还巧妙地将个人情感与历史典故相结合,例如通过“凤驾催云,红帷卷月”,他似乎在用传统的牛女传说来隐喻自己的爱情经历。这不仅仅是对古代故事的引用,更是对现代情感的投射,展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传统文学的尊重。
词的结尾部分,辛弃疾写到“须知道,东阳瘦损,不为伤春”,这里的“东阳瘦损”可能指的是自己的健康或者心情,也反映了他对现实困境的一种无奈和坚强。整首词充满了对过往的怀念与对未来的期盼,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于爱情的执着与坚守。
《绿头鸭/多丽·七夕》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承载着作者情感、思想与艺术追求的杰作。通过对该词的学习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辛弃疾的文学成就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