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尺非凡铁,年深铸字漫。
每寻闲处挂,不敢醉时看。
紫电光犹湿,苍蛟血未干。
边秋方用武,莫恨致身难。

以下是对《题曾生古剑》的逐句释义:

  1. 诗句解读
  • “三尺非凡铁”:描述了剑身的非凡和坚硬,三尺(约90厘米)的剑身,非凡的铁质,意味着这把剑非同寻常。
  • “年深铸字漫”:岁月漫长,铸剑工艺精细,如同在文字中刻画每一个笔画,形容铸剑过程的精细与持久。
  • “每寻闲处挂”:每次闲暇时,都会将剑悬挂起来,可能是为了欣赏其美,也可能是出于某种仪式感。
  • “不敢醉时看”:酒醉时不敢去观看它,可能是因为害怕破坏这份宁静或敬畏之情。
  • “紫电光犹湿”:描述剑上紫色的光芒依旧鲜明,似乎未曾褪去,象征着剑的锋利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 “苍蛟血未乾”:暗示着剑身上或许还留有昔日英雄的痕迹,或者代表着某种英勇的精神。
  • “边秋方用武”:边疆的秋天正是用武之地,表达了诗人对于边关战事的期待和参与的愿望。
  • “莫恨致身难”:不要因为难以实现理想而感到遗憾或愤怒,展现了诗人对于理想的执着追求。
  1. 译文解释
  • “三尺非凡铁”:这把剑非常坚固,是用非凡的材料锻造而成的。
  • “年深铸字漫”:铸造这把剑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工艺精细得仿佛是在雕刻文字。
  • “每寻闲处挂”:每次有空时,我都会将它挂在一边,可能是出于对它的欣赏,也可能是一种仪式感。
  • “不敢醉时看”:喝酒的时候,我不敢去看它,可能是因为怕破坏了那份宁静。
  • “紫电光犹湿”:剑上的紫色光芒仍然清晰可见,仿佛还未完全消散。
  • “苍蛟血未乾”:这把剑可能见证了许多英雄事迹,上面可能还残留着英雄的血迹。
  • “边秋方用武”:边疆的秋天正是需要用武之地,表达了诗人对于边关战事的支持和参与愿望。
  • “莫恨致身难”:不要因为实现理想困难而感到失望或愤怒,要坚持下去。
  1. 赏析与注释
  • 艺术手法:这首诗采用了对比、象征等手法。通过描述一把非凡的宝剑及其经历,诗人表达了自己对英雄主义和坚持理想的赞美。
  • 情感表达:诗歌中流露出对英雄事迹的敬仰以及对国家边疆之需的关切。
  • 历史背景:林昉生活在南宋时期,这是一个充满战争与英雄的时代,因此诗中充满了对英雄主义的歌颂。
  1. 创作背景:林昉作为一位文人士大夫,他的诗词往往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状况和个人情感。此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他对边关战事的关注有关,反映了他对于国家边疆安全的担忧以及对于英雄主义的赞美。

  2. 主题思想:这首诗的主题是赞美英雄主义和坚持理想。通过对非凡宝剑的描绘,诗人表达了对英雄事迹的敬仰以及对国家边疆之需的关切。诗中的“紫电光犹湿”和“苍蛟血未乾”等意象,更是凸显了剑的历史厚重感和英雄气概,体现了诗人的英雄主义情怀。

  3. 语言风格:这首诗的语言简洁而富有力度,通过细腻的描绘和生动的比喻,传达出强烈的情感氛围和深刻的主题思想。同时,诗歌也注重韵律和节奏的把握,使整首诗更加优美动听。

《题曾生古剑》不仅是一首赞美英雄主义的诗篇,也是一篇充满情感和哲理的作品,通过对非凡宝剑的描写和对边关战事的关注,表达了诗人对于国家边疆安全的担忧和对英雄事迹的敬仰。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