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为一疏凤鸣阳,去国投闲两鬓霜。
早有重名居豸府,晚因同姓误君王。
恰还使事逢新政,已峻卿班入太常。
止尼不知何物祟,清时竟失鲁灵光。

《赠陈提举》是宋代诗人范椁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下面将逐句对这首诗进行详细解读:

  1. 三为一疏凤鸣阳
  • “三为一疏”:这一句可能暗指陈提举在政治生涯中经历了三次重要的晋升或重要决策,但最终未能如愿以偿。
  • “凤鸣阳”:凤凰在传统文化中常常象征着高贵和荣耀,而“阳”则可能指的是阳光明媚、前途光明,但同时也可能是比喻其处境或命运的复杂多变。
  1. 去国投闲两鬓霜
  • “去国投闲”:意指离开国家,过着闲散的生活,这可能是因为政治上的失意或被贬。
  • “两鬓霜”:形容年事已高,头发花白,这里可能是对自己晚年状态的一种无奈描述。
  1. 早有重名居豸府
  • “重名”:可能是指陈提举曾经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地位。
  • “豸府”:在古代,“豸”通常用来指代官职,如“大夫”、“刺史”,而“府”则是指政府机构。这里的“豸府”可能暗示他曾经担任过某种高级官职。
  1. 晚因同姓误君王
  • “同姓”:这可能指的是与皇帝同宗,从而在政治上受到牵连或误解。
  • “误君王”:表示由于这种身份或背景,他的政治生涯受到了影响,甚至可能因此失去了信任或地位。
  1. 恰还使事逢新政
  • “使事”:可能是指在某个时期内负责某些特定事务或任务。
  • “新政”:指当时的新政策或新改革,这里可能暗示陈提举在这些新政策下发挥了作用或参与其中。
  1. 已峻卿班入太常
  • “峻卿班”:意味着他已经晋升到较高的官位,进入了贵族或官僚的行列。
  • “太常”:在古代,“太常”是掌管礼乐祭祀的部门,也是一个重要的政府机构,这里可能暗示他的职位在朝廷中具有一定的权威和影响力。
  1. 止尼不知何物祟
  • “止尼”:这可能是一种方言或地方用语,意为“不知道是什么”。
  • “不知物祟”:表示他对于自己的处境或遭遇感到困惑不解,甚至有些无奈。
  1. 清时竟失鲁灵光
  • “清时”:指的是清明的时代,一个理想或美好的时代。
  • “鲁灵光”:在古代传说中,鲁灵光是一个具有智慧和力量的神祇,这里可能暗示在他所处的时期,真正的智慧和才能没有得到应有的认可或赏识。

范椁的《赠陈提举》不仅是对一个人生平的记录,也是对那个时代政治生态、社会风气以及个人命运的深刻反思和批判。这首诗通过对陈提举一生经历的描述,展现了他在政治舞台上的起伏跌宕,以及他对个人境遇的感慨和无奈。通过这首诗,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宋代的文化背景和历史变迁,以及个人在历史洪流中的微小却真实的存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