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无久近不相忘,见面虽疏意味长。
向摧梁初驰唁疏,已埋玉后送铭章。
我惭临穴诗黄鸟,儿报移阡谶白羊。
絮酒何时浇宿草,些成三赋泪沾裳。
【注释】
陈提举:指宋代陈师道。陈师道是北宋诗人、词人、古文学家,与苏轼齐名,称“苏陈”,有《陈季常十首》,其中第一首即为《陈提举》。
向摧梁初驰唁疏:向,对;摧梁,指宋仁宗庆历七年(1047)发生的方腊起义;驰唁,慰问死者。
已埋玉后送铭章:已埋,指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陈师道病逝。
我惭临穴诗黄鸟:临穴,指陈师道死后葬于黄土之中。
儿报移阡谶白羊:儿报,指其子陈无己。谶,预言、预兆。
絮酒何时浇宿草:絮酒,指在死者坟前祭祀时用的酒;浇灌坟墓中的草。
些成三赋泪沾裳:指作者因悼念陈师道而写下的《墓志铭》《墓表》《祭文》三篇散文。
【赏析】
这是一首悼念故人的挽诗。全诗四段,每段六句,每段开头两句为一韵,中间四句为第二韵,最后两句为第三韵。全诗押平声韵。
第一段:首二句说,别无久近不相忘。意思是说陈师道虽然与我分别很久了,但始终不能忘记你,因为我俩感情深厚,彼此相知。这一句的意思是说,我们虽然分别很久了,但我们之间的友谊并没有因此而疏远。这一句是全诗的基调,表达了作者与陈师道深厚的友情和不舍之情。
第二段:首二句说,见面虽疏意味长。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虽然我们见面的时间不多,但是我们每次见面都有很深的意义,因为我们之间有着深厚的友谊。这一句表达了作者对陈师道深深的怀念和不舍之情。
第三段:首二句说,向摧梁初驰唁疏。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在宋仁宗庆历七年(1047)发生的方腊起义发生时,我正在外地,听到噩耗时立即赶回家去慰问死者。这一句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大事的关注和自己作为官员的责任意识。
第四段:首二句说,已埋玉后送铭章。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在宋朝神宗元丰五年(1082)陈师道去世后,我立即赶到他家里,为他写了一篇纪念性的散文《墓志铭》。这一句表达出了作者对陈师道深深的思念和悲痛之情。
第五段:首二句说,我惭临穴诗黄鸟。意思是说,我在陈师道的墓前吟诵着诗歌,感到惭愧,因为我不能像鸟儿一样自由地在天空中飞翔,只能在地上默默地哀悼。这一句表达了作者对陈师道深深的怀念和哀悼之情。
第六段:首二句说,儿报移阡谶白羊。意思是说,我的儿子陈无己告诉我,陈师道去世后被埋葬的地方,有一个关于白羊的预言。这是因为白羊是陈师道的象征,所以陈无己希望这个预言能够实现。这一句表达了作者对陈师道家传的传承和对陈师道的深深怀念之情。
第七段:首二句说,絮酒何时浇宿草。意思是说,我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再次回到故乡,为陈师道的坟墓献上一杯美酒,让他的灵魂得到安抚。这一句表达了作者对陈师道深深的思念和哀悼之情。
第八段:首二句说,些成三赋泪沾裳。意思是说,我已经写出了三篇悼念陈师道的文章,泪水已经湿透了我的衣裳。这一句表达了作者对陈师道家传的担忧和对自己不能完成陈老师期望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