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生堕尘网,窘若囚飞虫。思牵黄耳不可得,况欲云卧听松风。
何郎可怜人,耻与俗同调。不作穷愁懊恼诗,独抱青山坐长啸。
诛茅结屋傍林塘,石兰露菊秋风香。掉头万事一不顾,仰天白眼倾壶觞。
邈予坐阻窥幽躅,梦到东窗攀绿玉。裁诗寄似堂中人,为楷银钩写高竹。

【注释】

士生:读书人。堕尘网:陷于世俗的烦恼中。窘:困窘,窘迫。囚飞虫:比喻自己像笼中的小虫一样被束缚。云卧听松风:指隐居的生活。何郎:作者自喻。可怜人:值得同情的人。俗同调:与庸俗的人同声相应,同调相合。作诗如《归去来辞》。穷愁懊恼诗:指陶渊明的《归去来辞》等诗歌。抱青山坐长啸:表示不随俗而动,独守清志。诛茅结屋:指隐居生活。傍:靠近。石兰露菊秋风香:指秋天的景色,也指隐者的生活。掉头:掉转头。万事:一切。仰天:仰视天空。白眼:形容傲岸的表情。倾壶觞:倾倒酒杯。邈予(miǎo yú):远我。阻窥幽躅:阻止我窥视幽雅的境界。东窗:古代传说中西施和郑旦被害的地方,在浙江诸暨县东十里,故址称为东窗山。攀绿玉:攀取绿色美玉。楷银钩写高竹:用笔写画竹子,如同银钩那样锋利、挺拔。

【赏析】

此诗作于淳熙八年(公元1181年),当时诗人正在江西上饶一带,任提举常平等茶盐公事,因不满官场黑暗,遂隐居于上饶县之紫溪。这首诗便是他在上饶时的作品。

第一首:“士生坠尘网,窘若囚飞虫。”意思是说,那些读书人沉溺于尘世之中,犹如笼中的小虫,被种种束缚,困顿不堪。这里诗人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地描绘了那些文人墨客在世俗环境中的处境。接下来“思牵黄耳不可得,况欲云卧听松风。”“黄耳”,即黄雀一类的小鸟,古人常用它比喻隐逸之士或隐士。这两句诗人表达了自己渴望摆脱世俗束缚,寻求一种清静自然的生活方式的愿望。然而现实的束缚却是如此强大,以至于连一只黄耳鸟都难以捕捉到,更不用说云卧听松风了。

第二首:“何郎可怜人,耻与俗同调。不作穷愁懊恼诗,独抱青山坐长啸。”这里提到的何郎,是指作者自喻的隐逸之人。他们不愿意与庸流为伍,不愿做那种吟咏苦闷、追求名利的诗歌。他们宁愿独自欣赏青山美景,尽情地长啸高歌。这里的“不作穷愁懊恼诗”一句,表现了诗人对于现实生活的不屑一顾以及对于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

第三首:“诛茅结屋傍林塘,石兰露菊秋风香。”意思是说,诗人已经选好了一块风水宝地,准备在这里筑室而居。他选择了靠近林塘的地方,因为这样的环境更有利于他享受大自然的美景和清新的空气。这里的“诛茅”指的是建房,“结屋”则是建房后的意思。“石兰”、“菊香”则分别是诗人所钟爱的两种植物。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隐居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于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第四首:“掉头万事一不顾,仰天白眼倾壶觞。”意思是说,诗人对于世间万物都已经置之度外,不再去考虑任何事物。他抬头仰望天空,眼中充满了傲岸之色,仿佛在向世人宣告他对世俗的不屑和对自由的向往。最后一句“仰天白眼倾壶觞”,更是表现出了诗人豪迈的性格和坚定的信念。

第五首:“邈予坐阻窥幽躅,梦到东窗攀绿玉。”意思是说,虽然我不能亲自进入这个幽雅的境地,但我仍然能够从梦中感受到它的美丽。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尽管身在尘世却心向往之的情感状态。同时,“梦到东窗攀绿玉”一句也透露出诗人对于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

第六首:“裁诗寄似堂中人,为楷银钩写高竹。”意思是说,我将自己对于隐逸生活的理解和感悟寄给堂中的朋友,希望他们能够理解我的心意。同时,我也希望通过自己的诗歌创作,展现出隐逸生活中的那种高洁、淡泊的品质。这里的“堂中人”指的是诗人的朋友或知己,他们在诗人心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