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头非尘寰,一舍谁所茇。
轩眉玉霄近,按指沙界豁。
万山纷累块,众水眇聚沫。
来云触石回,去鸟堕烟没。
向无超俗缘,兹路讵可越。
偕行木上坐,同我证解脱。
【题解】
凌霄庵,在今浙江新昌县南四十里,为径山寺的上院。此诗是作者登临凌霄庵后有感而作的七律。
【注释】
凌霄:梵语“阿弥陀”,意译“大慈”。《华严经》卷四十六:“如来名大慈,故言阿弥陀。”即指阿弥陀佛。此指佛教中的阿弥陀宗。《宋史·高僧传》:“其法以念佛为主,故名念佛宗,又名阿弥陀宗。唐之玄奘、义净,皆入此宗。”
峰头:山顶。沙界:指沙漠。沙:沙子。块:土块。眇(miǎo)聚沫:形容水流汇聚的样子。眇:小而集中。
触石回:指云彩碰到岩石后被弹开。按:按住。沙界:沙洲,泛指水边沙洲上的景物。没:消失。
超俗:超出尘世。讵:岂。讵:岂;怎么。
偕:一起。木上坐:即“同坐木”的倒文,指坐在木头上。木:指木头做的座椅或板凳。
证解脱:证得解脱之道。
【译文】
峰顶不是尘世,一舍谁所安歇?
轩眉近玉霄,手按沙界开阔。
万山纷杂堆积,众水渺茫聚合。
来云遇石反弹,去鸟堕烟消散。
向来没有超脱尘世的缘分,此路岂能越然?
一同坐在木上座,与我同证解脱之道。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登临凌霄庵后有感而作的七律。全诗紧扣“凌霄庵”这一寺庙的名称,写景叙事,抒发感慨。首联写庵的所在,二联写庵的周围,三联写庵中所见,末联写自己对此的感受。
前两句“峰头非尘寰,一舍谁所茇”,描写了凌霄庵所在的环境。“峰头”是指山顶。“非尘寰”意为不是尘世,即不是人间。“一舍谁所茇”意思是说在这山顶上没有人居住,是谁在这里安家呢?这既交代了凌霄庵的地理位置,同时表达了作者对人世间繁华与喧嚣的厌倦之情,也表达了他向往清幽宁静生活的心境。
颔联写到“轩眉玉霄近,按指沙界豁”。“轩眉玉霄近”指的是诗人站在山顶之上,目光可以远眺,仿佛能看见天庭中的玉帝。“按指沙界豁”则是说诗人用手指轻轻一按,便感觉到四周的沙子都变得开阔起来。这两句既写了诗人站在山顶之上所看到的景象,又描绘了他感受到的大自然的神奇力量,同时也表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心。
“万山纷累块,众水眇聚沫”两句,描述了山上的山峰连绵起伏,像一块块沉重的巨石,而山下的河水则聚集成泡沫。这两句既描绘了山势的陡峭和河流的湍急,也表现出了大自然的壮美和神秘。诗人通过这样的描述,表达了他对山水之间和谐共生的赞叹之情。
“来云触石回,去鸟堕烟没”两句,写来了的云彩碰触到石头后又弹了回去,飞走的鸟儿在烟雾中消失了。这两句既写出了天空中的景象,又表达了诗人对变幻莫测的自然现象的感慨。
“向无超俗缘,兹路讵可越”两句,写自己并没有超凡脱俗的缘分,这山路怎能越过呢?这两句既表达了诗人对自身处境的无奈,也表达了他对超脱世俗、追求真理的渴望。
“偕行木上坐,同我证解脱”两句,意思是说我们一起坐在木椅上,与我一同修习佛法,证得解脱之道。这两句既表达了作者与友人同行共修的情景,也表达了他们对佛法的信仰和追求。
整首诗通过对凌霄庵周边环境的描绘,以及对自然景观的赞美,表达了作者对超脱尘世、追求真理的渴望。同时,诗人也通过这样的表达,传达了一种积极向上、奋发向前的精神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