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事日以阑,暑阴正清美。
拖筇入林下,秀绿照衣袂。
卢橘梅子黄,樱桃桑椹紫。
荷依浪花颤,笋破苔色起。
风日收宿阴,物色有新意。
邻曲知我归,争来问何似。
病恼今有无,加饭日能几。
掀髯谢父老,衰雪已如此。
【注释】
①三月十六日:指作者的生辰。石湖:即杭州西湖,在杭州西南。书事:写所见所感的事情。三首:本篇为第一首。拖筇:拖着手杖。筇:竹棍。林下:林中。秀绿:指树木、花草的翠绿。照:映照。衣袂:衣服的袖子。卢橘:一种柑橘。黄:泛指黄色的东西。梅子:指梅子。樱桃:指樱桃树。桑椹(shèn):一种黑色或紫红色的果实。紫:指颜色。荷:荷叶。浪花:水中的波纹。颤:抖动。物色:景物。新意:新的意境或景象。
②邻曲:邻居的童子。知我归:知道我回来。问何似:询问我怎么样。
③病:生病。无:没有。加饭:增加饭量。几:多少。
④掀髯:捋着胡须。谢:推辞。父老:对父辈的尊称。衰雪:形容人衰老的头发像雪一样白。
【赏析】
《三月十六日石湖书事三首》,作于元丰七年(1084)三月十六日诗人任杭州通判时。此诗是第三首,描写了春天的景色和心情。
前二句“春事日以阑,暑阴正清美”,是说春天的事务一天天结束,天气清凉宜人。
“拖筇入林下,秀绿照衣袂。”意思是拖着手杖进入树林之中,翠绿的树木和花草映衬着衣袖。这里的“秀绿”是指树木、花草的碧绿,而“照衣袂”则形容这绿色的美景与诗人的衣着相映成趣。
接着“卢橘梅子黄,樱桃桑椹紫。”两句,分别描写了橘子、梅子、樱桃和桑葚的颜色。这些颜色都是春天特有的,也是春天的标志。
然后“荷依浪花颤,笋破苔色起。”两句,描绘了荷花和嫩笋的景象。“浪花”指的是水面上的波纹,而“笋破苔色起”则形容了嫩笋破土而出的景象。这里的“浪花”和“苔色”也都有春天的气息。
接下来的四句“风日收宿阴,物色有新意。”意思是风和日丽,收起了往日的阴霾,万物呈现出新的生机和面貌。这里的“宿阴”指的是过去那些沉闷的日子,而“物色有新意”则意味着一切都焕然一新。
接下来“邻曲知我归,争来问何似?”两句,描述了邻居的童子们知道了诗人回来的消息后,纷纷前来询问他的情况。这两句既表达了邻里间的亲密关系,也反映了诗人在官场上的地位和影响力。
“病恼今有无,加饭日能几。”这一句则是诗人自问自答,表达了自己对于疾病的态度。虽然疾病缠身,但诗人并没有因此而消沉,反而更加珍惜每一天的光阴。
最后两句“掀髯谢父老,衰雪已如此。”则是诗人对父辈们的感谢之情。这里的“衰雪”指的是衰老的头发,而“谢父老”则表示诗人对于父辈们的敬意和感激之情。
这首诗以春天为背景,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对人物情感的表达,展现了诗人内心的世界和生活状态。同时,这首诗也体现了作者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和对于生活的热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