侍行曾见羽书飞,独鹤归辽想令威。
三纪家声几泯泯,重来民俗尚依依。
脱身负担诚多幸,屏迹山林愿正违。
主诺已繄贤者助,第承先业愧才非。
【注释】
侍行曾见羽书飞,独鹤归辽想令威——侍从出行曾看见急报如飞,只有一只白鹤返回辽地,想到当年的令威也在其中。
三纪家声几泯泯,重来民俗尚依依——我家的名声已经很久远了,但如今又重新来到这里,民俗仍像旧日一样依恋不舍。
脱身负担诚多幸,屏迹山林愿正违——摆脱了繁重的负担真是幸运,但我宁愿隐居于山林之中,远离世俗。
主诺已繄贤者助,第承先业愧才非——您答应我的请求是依赖贤者的帮助,只是我自感才能不如人,难以胜任。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在宋神宗熙宁三年(公元1070年)春与友人吴仲举相别时写的赠诗。当时诗人被派往河东路安抚使司任通判,与友人告别之时写下此诗。
首联“侍行曾见羽书飞,独鹤归辽想令威”,写自己奉命赴河东路安抚使司任通判,与友人离别之际的情景。诗人受命出京到河东路安抚使司任通判,本应高兴。可是由于朝廷对西夏的战争,战事频繁,他的心情却十分沉重,所以面对朋友,不免感慨万千。诗人以“侍行”为线索,把“羽书飞”和“独鹤归辽”联系起来,表达了自己的忧虑心情。“独鹤归辽”典出《列子·杨朱篇》:“有二子者,其父欲之南海,每旦一鸡鸣时即驾而适之,……其东有海焉,其广千里。”后来这个典故就指代远游之人。
颔联“三纪家声几泯泯,重来民俗尚依依”。“三纪”即三十年。《汉书·艺文志》有《礼乐古经》二十九卷,其中《大戴礼记》三十一卷(或作二十九卷)。这里用“家声三纪”比喻自己家族世代传下来的美好声誉,如今几乎已经消失殆尽;“重来”则表明自己这次回到故乡。“民俗尚依依”意思是说虽然家乡的习俗依然如此,然而自己却无法再像从前那样亲眼目睹这一切。这两句抒发了诗人对家乡的怀念之情。
颈联“脱身负担诚多幸,屏迹山林愿正违”。诗人在出仕之前,曾长期隐居于山林之中,过着清静的生活。现在既然已经出仕做官,就要承担起责任,不能像以前那样隐居山林。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现实无奈的感叹。
尾联“主诺已繄贤者助,第承先业愧才非”是说自己虽然得到了皇上的信任和帮助,但由于才德不足,恐怕难以胜任重任。这里用典来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后常用来比喻推让功劳。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自己能力的怀疑和谦逊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