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里东郊正税骖,清泉白石路曾谙。
野田水碓都舂雪,山市炊烟半杂岚。
俗美儿童归塾读,时和父老趁墟谈。
远游何事追禽向,便拟村中著草庵。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形象、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此题要求赏析诗句,首先指出本句的手法,然后结合具体内容加以分析。
“十里东郊正税骖”,点明地点,写诗人到东郊去赶车。“正”字有两重含义,一为“正当”,即在正当的时候;二为“正好”。两句连用两个“正”字,突出了时间之正和心情之正,表明作者来东郊的目的明确,是为了赶路,而不是游山玩水。
“清泉白石路曾谙”,写诗人来到东郊之后所经之地。“尝”字写出诗人对东郊的熟悉程度,表现出诗人对自己曾经游览过的东郊的怀念之情。
“野田水碓都舂雪”,写诗人在东郊所见的景物。“野田”是乡村田地,“水碓”是乡村的水碓,“舂雪”是说农民正在用水碓舂米,“舂雪”是说米粒像雪一样洁白。这句话表现的是农村生活场景,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艰辛生活的同情。
“山市炊烟半杂岚”,“山市”是指山上集市,“岚”是山间云雾,这里指山中的雾气。“山市”是山村集市,“岚”在这里是比喻,形容山中雾气缭绕的样子。“炊烟”与“岚”相映成趣,构成一幅美丽的画面,表现了山村生活的美好和宁静。
“俗美儿童归塾读,时和父老趁墟谈”,描写儿童读书和老人赶集的情景。“归塾”指回到学堂,“趁墟”指赶集。这两句写乡村的生活习俗,既表现了乡村的宁静,也表现了农村生活的淳朴。
“远游何事追禽向,便拟村中著草庵”,这是诗人抒发感慨的句子。“远游”是指远离家乡外出求学,“追禽”是指追逐野兽。这句诗的意思是:为何要远离家乡去追求打猎呢?不如在村里建一个茅屋住下来。“著草庵”是说住在茅屋内,“庵”是佛教徒居住的地方,这里借指茅屋。这两句诗表现了诗人对家乡的眷恋,对世俗名利的不屑,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之情。
【答案】
独山桥
十里东郊正税骖,清泉白石路曾谙。
野田水碓都舂雪,山市炊烟半杂岚。
俗美儿童归塾读,时和父老趁墟谈。
远游何事追禽向,便拟村中著草庵。
译文:
十里外东郊正在赶牛车,清泉流淌着石头铺成的小路。
田野里水车的轮轴都磨得发白,山上的集市飘散着炊烟。
孩子们喜欢到学堂里读经典,农人们赶集聊天时常常谈天。
我为什么要去远方追逐猎物呢?就打算在村子边上盖个茅屋吧。
赏析:
这首七绝前两句描绘了诗人到达东郊后经过的道路以及沿途的风景。首句“十里东郊正税骖”中的“税”指的是交纳赋税,而“骖”就是牛车。这两句通过描述诗人赶到东郊之后所走的路,展现了东郊的自然风光。次句以“清泉白石路曾谙”开头,其中“清泉”指的是清澈的小溪流,“白石”则是指小溪边白色的大石,这里的水流湍急,石质坚硬。“曾谙”意为已经熟悉了这条道路,表达了诗人对东郊道路的熟悉之感。
接下来的四句主要描述了东郊农村的一些风俗民情。首句中的“野田水碓都舂雪”中,“碓”是一种用来舂米的木制工具,而“舂雪”则是说米粒像积雪一样洁白。这句话描绘了东郊农民忙碌的场景,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农村劳动者辛勤劳作的赞美。第二句中的“山市炊烟半杂岚”中,“山市”是指山区集市,而“岚”是山间的雾气。这句话描绘了山村集市的景象,展现了山村生活的美好和宁静。
接下来四句主要描述了诗人在村庄里的所见所闻。首句的“俗美儿童归塾读”中,“塾”是指私人开办的学校,而“归塾读”则表示孩子们回到了学堂学习。这两句描绘了乡村学校的情景,同时也传达了诗人对教育的重视之情。接着的三句话分别描绘了农人们在赶集、聊天的情景,展现了乡村生活的繁忙与和谐。最后一句“远游何事追禽向,便拟村中著草庵”中,“远游”指的是远离家乡外出求学,而“著草庵”则是说在村子里建一个茅屋住下来。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之情,同时也透露出他对名利的淡泊。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到达东郊后的所见所闻,展现了东郊的美丽风景和乡村生活的美好。同时,这首诗也表现了诗人对农村劳动者辛勤劳作的赞美以及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