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唐太和年,宫中亦甘露。
曾不如此台,空山自甘露。

【赏析】

这是一首咏古之作。诗以“松关”为题,从唐代宫廷的传说中生发出对松之松关的咏歌。诗中的松,是松柏之属。松柏常青、不凋,故称松柏为松关。松关,指松柏关。松关在今陕西宝鸡县西南。唐太和年间(公元827—835年),甘露寺有松柏一株,枝叶扶疏,盘根错节。相传此树为汉时张骞所植,后因汉武帝曾于此饮药求长生,故后人称之为“松关”。诗中首句“有唐太和年”,指唐太和年间,即唐代宗李豫即位的第二年,公元827年。次句“宫中亦甘露”,意谓宫中亦有仙果——甘露,而甘露又指仙草,故用“亦甘露”三字,形容宫中也像松关一样,长满仙草。第三句“曾不如此台”,“曾”,犹言岂,“如”,比。意思是说,这松关与那松柏林相比,岂不更胜一筹!末句“空山自甘露”,意谓在这空寂无人的深山之中,依然长满了仙草——松柏,可见其生长之茂盛。

此诗是一首咏古之作。诗人从唐代宫中流传的一则故事写起,借咏松柏而赞颂了松柏关的神奇。

首句“感山十咏松关”开门见山,点明主旨。这里所说的“感山十咏”,指的是《感山十咏》,这是唐代诗人陈子昂所编的一部诗歌选本。“十咏”即十首咏史诗,共四十二首。《感山十咏》的第一首题为《登幽州城南楼》,诗云:“前对寒江静,后依碧海流。芦洲上秋雁,沙野下澄鸠。水国朝还暮,山门去复留。别来几经岁,何路到瀛洲。”(《全唐诗》卷五十九)这首诗是陈子昂登幽州城南楼时所作。他站在楼上眺望远方,只见前面一片平静的江水,后面是浩瀚无边的大海;河滩上栖息着一群群秋天的鸿雁,荒野中传来一阵阵清脆的鸟鸣。他想到自己身处于一个水国之中,却要离开这里,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到达遥远的瀛洲岛。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渴望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陈子昂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他在青年时期就很有抱负,但一生不得志,郁郁不得升迁。他的这种怀才不遇的心情,在这首诗里表现得十分明显:既感叹自己的遭遇,又渴望建功立业,希望能有一天飞黄腾达、名垂千古。

第二句“有唐太和年”,指唐代宗李豫继位的第二年,公元827年。“唐太和”,是唐文宗李昂死后由儿子李诵即唐穆宗继位的年号。太和年,是指唐代的一个治平时期。当时唐朝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社会安定,国力强盛,史称“唐太和中兴”。

第三句“宫中亦甘露”,“宫”指皇宫,也就是宫廷。“甘露”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仙食,据说吃了能延年益寿。这里用“亦甘露”来形容宫内也有仙食——仙草。“亦”,也是。“甘露”就是神仙吃的仙药,因此用“亦”字来形容“甘露”。“亦”在这里表示“也是”,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也”。

第四句“曾不如此台”,“曾”,同“终”。“如”,比得上。“此台”,指松柏关上的那座台子。这里的意思是说,这松柏关上的台子也比不了宫中的那座台子。

最后一句“空山自甘露”,意思是说:这空山之中长满了仙草——松柏,可见它生长得茂盛。“空山”,指空旷无人的山。“自甘露”,指自然地生长出仙草。“甘露”,指神仙吃的仙药。这一句的意思是说:在这空寂无人的山中,也长满了仙草,自然生长出来,不需要人为地去栽种。

这首咏诗通过赞美松柏关的神奇,进而赞美了松柏关上的台子以及这棵神奇的松柏,同时表现了诗人对仙境的向往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