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侯故事许谁传,领略江山付谪仙。
虹抱子城增面势,翚飞杰栋跨风烟。
旧题压倒三千首,壮观追还七百年。
我老登临无好语,倚栏终日愧前贤。
【注释】
八咏楼:在杭州西湖孤山东麓。
隐侯故事:指北宋诗人苏轼,曾官至礼部尚书、端明殿学士,人称东坡先生。“隐侯”即隐士。
领略江山付谪仙:苏轼被贬黄州时,曾作《念奴娇·赤壁怀古》,词中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句。此处指苏轼对西湖风光的欣赏。
虹抱子城增面势:子城,即杭州城的北门。相传当年苏轼曾登此楼眺望西湖美景,有诗云:“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翚飞杰栋跨风烟:翚,即彩翼。传说中一种能飞的五彩鸟。这里形容楼高耸入云,犹如彩翼飞翔在风烟之中。
旧题压倒三千首:指苏轼在杭州任知州时,曾重修八咏楼,并作诗一首刻于楼上石碑。
壮观追还七百年:指从北宋建隆二年(961年)到元祐元年(1086年),已历七百年。
倚栏终日愧前贤:苏轼自谓“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渔家傲》)。他登此楼后,因感慨自己与前贤相比,终觉有所不足,因而终日倚栏沉思,愧对先贤。
【赏析】
这是一首登临八咏楼的感怀之作。
上半阕写楼名由来及登上此楼的感受。首句点出楼的来历:“隐侯故事许谁传?”隐侯,指北宋著名文人苏轼,他曾为杭州知府,故称其为“隐侯”。这句说,隐侯的故事可由谁来传播呢?言下之意是隐侯的故事,如今已无人再传颂了。“领略江山付谪仙”,这一句化用苏轼“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出自《水调歌头》);意谓自己虽身居谪仙之地,但江山之美却非一般文人所能领略。
下半阕着重抒发自己对西湖美景的赞叹和对历史名人的怀念之情。第三句承“览胜”而来,进一步写景:“虹抱子城增面势。”子城即杭州城的北门,相传当年苏轼曾在此处登临观瞻,有诗云:“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这里说,这座楼宇如虹般地环绕着子城,增添了它的壮丽气势。第四句则宕开一笔,写楼中之景:“翚飞杰栋跨风烟。”翚,即彩翼,传说中一种能飞的五彩鸟;这里的“杰栋”,指高大的屋梁。这两句说,这座楼宇高耸入云,宛如彩翼飞翔于风烟之中,极富画意。
第五句承“登临”而来:“旧题压倒三千首。”苏轼曾重修八咏楼,并为楼题写了一篇长文。据记载,他的这篇长文共三千余字,足以压倒当时许多诗人的作品。这里说“旧题压倒三千首”,意谓自己重登此楼,不禁感叹自己的诗才远不及苏轼,心中不免有些惭愧。
末句收束全篇,抒发感慨:“壮观追还七百年。”苏轼重修八咏楼的时间距现在已有七百多年了,而今人们仍可以登临此楼,尽情观赏美丽的风景,真是令人感到自豪。然而,作者又觉得这种美,实在比不上历史上那些伟大的诗人所创造的美,因此他不禁终日倚栏凭吊,深感自己与先贤相比尚有不足,从而产生了深深的愧疚之感。
这首诗语言流畅自然,情感真实质朴,意境开阔深远,充分体现了作者对西湖美景及历代文人的深厚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