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彼雨中荷,跳珠自涓滴。
初集尚端停,稍多还倚侧。
虚明是本体,不受世钻刻。
初疑鲛人泣,泪向盘中掷。
又疑石笋街,抛洒天不惜。
但见漾玻瓈,讵容登几格。
高低相依映,倾泻才咫尺。
浏漓丹砂汞,晃荡摩尼色。
照乘傥见收,价恐千金直。
日乾风势定,泯若无留迹。
固知造化巧,又似儿女剧。

【注释】

观彼雨中荷:观看那雨中的荷花。

初集尚端停:刚刚聚集,还比较整齐。

虚明是本体,不受世钻刻:虚空的明月是本体,它不受世间的污染和磨蚀。

初疑鲛人泣,泪向盘中掷:最初还以为是鲛人的眼泪,从水中溅起,像是在往盘子里投掷。

又疑石笋街,抛洒天不惜:后来又怀疑是石笋街(神话传说中的一条小河)里的水珠,它们被天上的仙女毫不吝惜地抛洒下来。

但见漾玻瓈,讵容登几格:只见那些水珠在玻璃上跳跃,哪能容纳得下它们呢?

高低相依映,倾泻才咫尺:荷叶高低起伏,相互依偎,水珠倾斜而下,才只有几步远。

浏漓丹砂汞,晃荡摩尼色:晶莹的水珠像丹砂那样清澈,又似摩尼(佛教用的一种宝石)般光彩夺目。

照乘傥见收,价恐千金直:如果这些明珠被人拿去装在车中,恐怕要卖到千金一车的价值了。

日乾风势定,泯若无留迹:太阳将至,风势已定,天地间仿佛再无一丝痕迹。

固知造化巧,又似儿女剧:原来天地万物都是大自然的巧妙安排,又如同儿女之间的一场闹剧。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雨中荷花、赞美明珠之美的七绝诗。全诗以“次韵仲志荷珠”作为题目,通过描写雨中荷花与明珠的美丽,赞美大自然的造化之奇,表现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

第一句“观彼雨中荷”,点明了这首诗的背景——雨中的荷花。接着诗人通过对荷花的描述,展现了雨中荷花的美丽与娇艳。诗人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手法,如“跳珠”、“涓滴”等,生动地描绘了雨珠落在荷花上的瞬间,以及雨后阳光折射出的色彩斑斓的效果。这种细腻入微的描写,不仅让读者感受到了荷花的美丽,也让人仿佛置身于雨中荷花之中,感受到那份清新脱俗的气息。

第二句“初集尚端停,稍多还倚侧”,诗人进一步描绘了雨中荷花的姿态。初时的荷花还是端端正正的,而稍后则有些许倾斜。这种变化,既展示了自然界生物生长的过程,也暗示了时间的流逝。

第三句“虚明是本体,不受世钻刻”,诗人进一步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美的赞美之情。他认为自然之美无需人为的修饰和雕琢,就如同明珠不需要世人的打磨一样。这种观点,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珍视和尊重。

第四句“初疑鲛人泣,泪向盘中掷”,诗人通过想象,将雨中荷花比作鲛人哭泣时流出的泪水,又像盘中抛出的珍珠一样美丽。这种想象既增加了诗歌的诗意,也让读者更能够感受到雨中荷花的娇美。

第五句“又疑石笋街,抛洒天不惜”,诗人继续发挥想象,将雨珠比作天上的石笋街,毫无保留地撒向人间。这种想象既富有诗意,也体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第六句“但见漾玻瓈,讵容登几格”,诗人通过观察雨珠在荷叶上跳跃的情景,感叹它们虽然美丽但却无法承载。这里的“几格”指的是荷叶,而“登”则是承载的意思。诗人通过这个比喻,表达了自己对于自然之美无法把握和欣赏的心情。

第七句“高低相依映,倾泻才咫尺”,诗人进一步描述了荷叶与雨珠的关系。荷叶高低起伏,相互依偎,而雨水则倾斜而下,只在咫尺之间。这种描写既展示了自然的和谐之美,也为接下来的诗句埋下了伏笔。

第八句“浏漓丹砂汞,晃荡摩尼色”,诗人再次运用了比喻手法,将雨珠比作丹砂和摩尼,形容其晶莹通透、光彩夺目。这种描述不仅让读者感受到了雨珠的美丽,也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效果。

第九句“照乘傥见收,价恐千金直”,诗人通过想象,将明珠比作贵重的车辆,如果人们发现了这些明珠,可能会将其高价出售。这种设想既富有想象力,也体现了诗人对明珠价值的认识和理解。

第十句“日乾风势定,泯若无留迹”,这里运用了“乾”字双关的意象,既指太阳西沉,也暗喻事物终结或消亡的意思。诗人认为当太阳落山之后,风势便固定下来,一切痕迹都消失了,就像明珠一样被收藏起来。这里既有对自然界规律的描述,也有对美好事物的珍惜之情。

第十一句“固知造化巧,又似儿女剧”,诗人最后总结了自己的感慨:既然自然界是如此神奇和美妙,就像孩子们的游戏一般充满欢乐和活力。这句话既表达了对自然的赞美,也体现了诗人的人生态度。

整首诗通过描写雨中荷花与明珠的美丽,赞美大自然的造化之奇,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同时,诗人还巧妙地运用了比喻、象征等手法,使得整首诗富有诗意和哲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