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如晓行,志意多闲佚。
老如夜还家,行李自迫怵。
向来轻寸阴,此去惜馀日。
已往不可追,未来嗟莫失。
昔人秉烛游,不为杯中物。
【注释】
少年:指年轻时。晓行:清晨出行。志意:意志、心意,这里代指抱负和志向。闲佚(yì):安逸,闲适。夜还家:晚上才回家。行李:行囊。自迫怵:自己感到不安。已往不可追:过去的事情不能挽回。余日:残余的时光,指剩余的日子。嗟:叹词。莫失:不要错过。秉烛游:手持蜡烛游玩。秉,持也。不为杯中物:酒杯中的酒不是真酒。
【译文】
年轻人如黎明时出发,心志高远而不受拘束。
老年人夜晚才归来,行囊沉重内心不安。
过去的事难以挽回,未来的时间要珍惜。
过去的事不能追回,未来的时光不要丢失。
古人秉烛夜游,不把酒杯当回事。
【赏析】
本诗是写人到老年时,对青春时光的追忆以及对年华易逝的感叹。全诗共八句,以“有感”为题,首联两句,点明题旨;颔联两句,写老来迟归;颈联两句,写过去不可追,未来莫失;尾联两句,总结上文之意。
首联“少年如晓行,志意多闲佚。”意思是说,年轻时就像早晨出发,心里没有什么牵挂。这里的“少年”指年轻时,“志意”指志趣和意志,“闲佚”指安闲逸乐。“闲佚”是安逸,闲适,无忧无虑的意思。诗人用“如晓行”,比喻少年时期的生活是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诗人在年轻时就胸怀大志,但当时没有遇到实现抱负的机会,因而生活是悠闲的。这一句写出了诗人少年时的豪情和壮志。
第二句“老如夜还家,行李自迫怵。”意思说,到了晚年,就象晚上才回到家里一样,行囊越来越重,内心越来越不安。“夜还家”指晚年回到家中,“行李自迫怵”指因行囊沉重而感到焦虑不安。这句写出了诗人从青年到老年的生活变化。诗人由年轻时的无所牵挂,变得年老时步履蹒跚,行囊重重,心中忧虑,感慨万千。
第三句“向来轻寸阴,此去惜馀日。”意思是说,以前总是轻视短暂的时间,现在才知道珍惜剩下的日子。“向来”指从前,“轻寸阴”指轻视短暂的光阴,“此去”指以后,“惜馀日”指珍惜剩余的日子。这句表达了作者对时间流逝的感慨。诗人从青年到老年,经历了许多事情,认识到时间的宝贵。他感叹以前不懂得珍惜时间,现在才明白过来,意识到时间是宝贵的,应当好好把握。
第四句“已往不可追,未来嗟莫失。”意思是说,过去的已经无法追回,未来的也不要错过。“已往不可追”指过去的事情已经过去了,不能挽回,“嗟莫失”指不要错过未来的时机。这句表达了作者对时间和机会的珍视。诗人认为过去的时间已经过去了,不能再回来了,因此应该珍惜剩下的时间,抓住机会,努力前行。
第五句“昔人秉烛游,不为杯中物。”意思是说,古人秉烛夜游,不被酒杯中的美酒所迷惑。“昔人”指古人,“秉烛游”指手拿蜡烛游玩,“不为杯中物”指不被美酒所诱惑。这句表达了诗人对古人的敬仰之情。他认为古人能够坚守原则,不被物质所迷惑,保持高尚的品德和追求。
第六句“不为酒杯中物。”意思是说,古人不贪杯中之酒。这里的“不为”是动词,表示不做的意思,“酒杯中物”指酒中的美味佳肴。这句表达了诗人对古人品质的赞赏。他认为古人能够抵制诱惑,不沉迷于美酒之中,保持清正廉洁的品质。
整首诗通过对人生不同阶段的感受和思考,表达了作者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以及珍惜时间、坚守原则的品质的追求。诗人通过对比年轻时的自由自在和年老时的焦虑不安,强调了珍惜时间的重要性;同时,通过赞美古人的品质,表达了对高尚品德的向往。这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给人以深刻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