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二月闻杜鹃,百草争芳已销歇。
绿阴初不待薰风,啼鸟区区自流血。
北窗移灯欲三更,南山高林时一声。
言归汝亦无归处,何用多言伤我情。
【注释】
①争芳:百花齐放,争艳。
②绿阴:指树木的浓荫,也比喻隐居之处。
③区区:形容鸟鸣声细微,声音低沉。
④南山:指南山,在长安西南。高林:高大的树林。时一声:时常一声,有时。
⑤言归:语出《诗经·小雅·小明》:“我行其野,芃芃草虫。”这里指诗人自己。汝:你。亦无归处:你也没有归宿。
⑥何用:何必。多言伤我情:过多的言语反而使我更加伤心。
【赏析】
此诗作于公元810年(唐宪宗元和五年),作者当时任江陵府法曹参军,被贬为黄州刺史。这首诗是他在黄州贬所所作的一首五律。首联两句写山中闻杜鹃,百草已尽而杜鹃独鸣,暗示诗人谪居荒僻之境;颔联写山中虽无花可赏,但有绿阴,也有鸟啼,依然可以自得其乐;颈联写诗人夜不能寐,因思念故国而难以成眠;尾联写诗人自感前途渺茫,因此不欲与友人多谈世事,以免徒增伤感。全诗表达了诗人被贬后的孤寂心情。
首联“山中二月闻杜鹃”,起笔突兀,一反前文的平静,点出题目中的“闻”字。杜鹃鸟常在暮春之际,飞到高山上,发出凄厉的声音。这使人联想到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所写的《琵琶行》中的“杜鹃啼血猿哀鸣”的句子,从而唤起了读者对这种鸟叫声的感受。“百草争芳已销歇”,意思是说在这万物都凋零的时节,唯有杜鹃鸟还在叫个不休。这是从听觉角度写春天已经过去了。“销歇”一词,是说草木都已凋零了。
第二联“绿阴初不待薰风,啼鸟区区自流血”,意思是说尽管没有花香四溢,但是有绿树遮阴的地方,鸟儿仍然可以自由地栖息。然而,鸟儿却因为自己的啼声而被啄伤流血,甚至丧命。这是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写出了春天已去而鸟雀无家可归的情景。“区区”的意思是细小、微不足道,此处用来描绘鸟儿的叫声,表现了鸟儿悲苦的境遇。“流血”一词则形象地写出了鸟儿的悲惨命运。
第三联“北窗移灯欲三更,南山高林时一声”,意思是指诗人为了排遣寂寞的心情,点燃蜡烛读书到了深夜,这时,只有远处的南山传来了杜鹃鸟的啼声。“移灯欲三更”指的是诗人在深夜的时候才点燃蜡烛,可见他是多么地孤独、寂寞。而“南山高林时一声”则是说只有在寂静的山林中,杜鹃鸟才会发出那凄切的啼声。这里既写出了诗人的处境艰难,又写出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珍视。
最后一句“言归汝亦无归处,何用多言伤我情”,意思是说我已经被贬谪到黄州来了,你也不知道我的归途在哪里,又何必再多说什么呢?这样的话语反而让我更加伤心。这里的“汝”字是指你,也就是你的朋友或者同事。诗人在这里表达了他对朋友或同僚们的担忧和牵挂之情。同时他也在告诫大家要珍惜时光,不要轻易放弃自己的理想和抱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