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弟与群侄,日可讲欢穆。
人生能几何,此乐难尽录。
惟师本英豪,少小已良淑。
传经建精蓝,饭众迈高躅。
飘然西北来,声华满京毂。
名山及钜院,诸公意勤缛。
师皆力辞避,许我归林麓。
兹惟吾二人,密约有昔夙。
然能蹈此语,沙金石中玉。
吾身方困踬,师誉正彪襮。
吾归不为艰,师退良难卜。
飞云谩出山,至宝欣还椟。
素志幸已酬,忘言目相瞩。
幽显若相佑,成就在忽倏。
内外期两立,缁素更纯熟。
惟吾二人者,可以共藏六。
松江多波涛,西山鸣橡桷。
台岭夸石梁,庐阜诧飞瀑。
与师结真赏,轻举效鸿鹄。
相将老此身,啸歌随寝餗。
数终或归去,任缘顺所欲。
却观今日事,犹如梦中烛。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范成大所作,表达了他对家乡亲人和友人的思念之情。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解释:
季弟与群侄,日可讲欢穆。
人生能几何,此乐难尽录。
惟师本英豪,少小已良淑。
传经建精蓝,饭众迈高躅。
飘然西北来,声华满京毂。
名山及钜院,诸公意勤缛。
师皆力辞避,许我归林麓。
兹惟吾二人,密约有昔夙。
然能蹈此语,沙金石中玉。
吾身方困踬,师誉正彪襮。
吾归不为艰,师退良难卜。
飞云谩出山,至宝欣还椟。
素志幸已酬,忘言目相瞩。
幽显若相佑,成就在忽倏。
内外期两立,缁素更纯熟。
惟吾二人者,可以共藏六。
松江多波涛,西山鸣橡桷。
台岭夸石梁,庐阜诧飞瀑。
与师结真赏,轻举效鸿鹄。
相将老此身,啸歌随寝餗。
数终或归去,任缘顺所欲。
却观今日事,犹如梦中烛。
诗的第一部分“季弟与群侄,日可讲欢慕”描述了范成大和他的弟弟以及侄子们在一起快乐地生活和交流的情景。
第二部分“人生能几何?此乐难尽录”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短暂和美好时光难以留存的感慨。
第三部分“惟师本英豪,少小已良淑”赞扬了老师年轻时就具有英雄气质和良好的品德。
第四部分“传经建精蓝,饭众迈高躅”则赞美老师传授佛法和建立寺庙的成就。
第五部分“飘然西北来,声华满京毂”描述了老师的声望和地位在京城中广为人知。
第六部分“名山及钜院,诸公意勤缛”表达了老师受到众多佛教名山和寺院的欢迎和尊敬。
第七部分“师皆力辞避,许我归林麓”则展现了范成大被老师拒绝并最终得到允许回归山林的愿望。
第八部分“兹惟吾二人,密约为昔夙”表明范成大和老师之间的深厚友情和默契。
第九部分“然能蹈此语,沙金石中玉”赞美了范成大能够继承并发扬老师的教诲,如沙砾中的美玉一样珍贵。
第十部分“吾身方困踬,师誉正彪襮”反映了范成大虽然身体有病但依然得到了老师的高度赞扬。
第十一部分“吾归不为艰,师退良难卜”表示范成大虽然打算回家乡,但也不确定老师的退位情况会如何。
第十二部分“飞云谩出山,至宝欣还椟”则描绘了老师像飞云般离开后,他珍视的宝物仍然安然无恙。
第十三部分“素志幸已酬,忘言目相瞩”表达了范成大对于老师实现心愿的喜悦心情。
第十四部分“幽显若相佑,成就在忽倏”强调了无论是显贵还是普通人,都能得到佛祖的庇佑和帮助。
第十五部分“内外期两立,缁素更纯熟”则表明范成大和老师在精神上内外都得到了修行的提升。
第十六部分“惟吾二人者,可以共藏六”暗示了只有他们两个人能够在世间长久地留下影响。
第十七部分“松江多波涛,西山鸣橡桷”描述了范成大家乡松江地区的景象。
第十八部分“台岭夸石梁,庐阜诧飞瀑”则描绘了松江附近的石梁和庐阜等地的自然风光。
第十九部分“与师结真赏,轻举效鸿鹄”赞美了老师和他们共同欣赏自然美景的经历。
第二十部分“相将老此身,啸歌随寝餗”表达了范成大想要和老师一起度过晚年的想法。
第二十一部分“数终或归去,任缘顺所欲”意味着无论何时结束生命,都要顺其自然、随心所欲。
第二十二部分“却观今日事,犹如梦中烛”则是说回顾过去的事件就像梦中的蜡烛一样短暂易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