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滨读书夜复日,十七年间驹过隙。
相逢忽认语音存,面皱髯张都不识。
岁晚悬鹑百结穿,坐寒我亦无青毡。
少时意气今何似,对此犹能吸百川。
北风草木伤迟暮,秀岭长松色如故。
须知忧道不忧贫,莫厌儒冠羡纨裤。
坐悲四海方横流,长剑未试心未休。
寄语幔亭云外客,他年终约紫霄游。
【注释】
漳滨:漳水边。
驹过隙(jù):马跑得很快,时间过得快,像驹跑过缝隙一样快。
悬鹑(chún quú)百结穿:形容年岁老迈,衣服破旧。
青毡(zhān):古代的一种草垫子。
少时:年少之时。
意气:意气相投的人。
吸百川:《庄子·秋水篇》有“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这里用其义。
幔亭云外客:指作者的朋友张翰,字季鹰,晋代人。据《晋书·张翰传》,他任洛阳令时,见秋风起,想到家乡的鲈鱼莼菜羹,就辞职归乡,后来官至大司农。紫霄:仙山名。
【赏析】
这首送别诗是作者为友人黄彦达回建安而作。诗人以感慨时事、抒写怀抱为主要内容,抒发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忧贫惜时的情怀。此诗前半部分主要写与友人的相遇,表达了对友人深厚的感情。后半部分则是借景抒怀,表达出自己忧国忧民的胸怀。全诗语言平易浅近,却能表现出深沉丰富的感情。
开头四句,诗人追忆往昔读书的情景,感慨岁月如梭,友情难聚。诗人说:“漳河畔边读书夜复日,十七年间驹过隙”,这是回忆过去,感叹时间的流逝。“相逢忽认语音存,面皱髯张都不识”,这是现在相见,感慨朋友的变化和自己的衰老。“岁晚悬鹑百结穿”,这是写朋友的穷困潦倒,“坐寒我亦无青毡”,这是写自己的贫困潦倒。这四句,既写自己对友人的思念,又写对国家的忧虑。
接着八句,诗人写自己的感慨和忧虑。“少时意气今何似,对此犹能吸百川”,“少时意气”即年轻时的气概和志向。诗人问自己:“如今我还有什么意气?面对朋友,我还有勇气吗?”诗人的感慨,是因为看到国家形势危急,自己无能为力,所以感到惭愧和沮丧。“北风草木伤迟暮,秀岭长松色如故”,诗人描写了国家危亡的形势。北风凛冽,草木凋零,这是国家的危机。“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诗人描写了人民的流离失所。“须知忧道不忧贫,莫厌儒冠羡纨裤”,诗人劝慰朋友不要忧虑贫苦,要立志报国。最后两句,诗人希望朋友早日实现自己的理想,为国家做贡献。这是诗人的心愿,也是他对国家的期盼。
全诗结构紧凑,感情真挚,语言简洁明快,表现了诗人深厚的感情和崇高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