涤地愁霏欲变鱼,毗耶问疾有文殊。
拟将十万回天去,且罄丹衷伏地输。
忽听风声传画角,徐看日影上流苏。
曲穷不用号眢井,呫嗫瘦词笑小儒。
【注释】
涤地:洗去尘垢。愁霏:指雨云。毗耶,即天竺,梵语Buddha-nikaya的音译,佛教谓释迦牟尼为佛陀。文殊:佛教四大菩萨之一。文殊是智慧的象征,所以这里用文殊问疾来比喻诗人对政治的关心。回天:扭转乾坤。罄,尽;丹衷:赤诚之心;伏地输:俯首称臣。眢井:无水之井。呫嗫(huìniè):形容说话小心的样子。瘦词:贫乏的诗句。笑小儒:讥笑那些学识浅薄、见识短浅的人。
【赏析】
此诗作于宋神宗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时作者因反对王安石的新法被贬谪黄州,在黄鹤楼。当时他与黄州知府刘守林和宗喜相会,有感于“天下太平”而写这首诗,以表示自己对国事的忧虑之情。
首联写雨过天晴后大地焕然一新的景色。“涤地愁霏欲变鱼”,雨云散去后,大地显得格外清新,连鱼儿都感到了这变化。“毗耶问疾有文殊”,毗耶山在今印度北部恒河中游,山上有一伽蓝(佛教庙宇),传说文殊菩萨曾在那里治病。这里借文殊问疾来表示诗人对国事的关注。
颔联写诗人想施展自己的才能,为民除害。诗人想借助自己的力量扭转乾坤,使百姓摆脱苦难,因此说“拟将十万回天去”。但诗人又知道这是很难做到的,于是便想到要向皇帝献计献策,因此说“且罄丹衷伏地输”。
颈联写诗人听到好消息后的喜悦心情。听到风吹响画角的声音,看到太阳的影子映照在流苏上,诗人不禁欢呼起来。
尾联写诗人听到消息后的反应。他高兴地笑了,因为他知道这次的消息是好的,不是坏的。诗人在这里运用反语的手法,既表现了他内心的欢喜,也表达了他对朝廷的不满。
全诗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表达了他对于时局动荡不安的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