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乐之名谁所留,建安年中刘豫州。拥兵入蜀万貔貅,孱璋送国来迎头。
军中酾酒椎千牛,炙如巴山酒如涪。酒酣握手登高丘,极目紫芋蹲春畴。
富乐之名此其由,君闻此说还信不。当时兵起四十秋,拆屋不足供诛求。
生灵嗷嗷鼎中油,山中胡为乃尔优。想今富乐万倍刘,端能容我逃穷愁,山僧笑言客罢休。

诗句释义及赏析:

  1. 富乐之名谁所留,建安年中刘豫州。
  • 注释:“富乐”可能指某种地名或地方的美称。“谁所留”表示这是由某人命名的。“建安年中”指的是东汉末年的建安时期,这是一个动荡的时代。“刘豫州”则是指刘备,当时担任荆州牧,是著名的汉室后裔和蜀汉的创始人。
  • 译文与赏析:这首诗可能是在描述某个以“富乐”为名的地方,这个名称的由来可能与历史上的某位重要人物有关。这里的“建安年中”指的是三国时期的一个关键时期,而“刘豫州”指的是刘备,他的事迹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1. 拥兵入蜀万貔貅,孱璋送国来迎头。
  • 注释:这里的“貔貅”是一种传说中的猛兽,象征着勇猛的军队。“孱璋”是指软弱无力的政权。“送国来迎头”意味着将国家拱手交给别人。
  • 译文与赏析:这里描绘了一幅画面,即刘备率领军队进入四川,面对的是已经无力抵抗的东吴政权(“孱璋”),他们被迫投降或迎接。这反映了当时蜀地的局势,即刘备成功建立了蜀汉,但面临的是一个已经衰弱的政权。
  1. 军中酾酒椎千牛,炙如巴山酒如涪。
  • 注释:在这里,“酾酒”是指过滤酒液的动作,“椎”是敲打的意思。“千牛”可能是指牛的数量,用来比喻人数众多。“巴山”和“涪水”都是地名,分别位于今天的四川和重庆地区。
  • 译文与赏析:描述了在军中饮酒的场景,士兵们在宴会上举杯畅饮,其中提到的“巴山酒如涪”表明当地的酒非常好喝,以至于人们把它比作涪水之酒。这体现了当时的繁荣和士兵的士气。
  1. 酒酣握手登高丘,极目紫芋蹲春畴。
  • 注释:这里的“握手”和“登高丘”都暗示了一种庆祝或欢庆的气氛。“紫芋”是一种蔬菜,可能是指紫色的芋头。“蹲春畴”形容春天田野的景象。
  • 译文与赏析:诗人在酒足饭饱后,与朋友们一同登上高地,放眼望去,看到紫红色的芋头在春天的田野中生长。这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田园风光,也反映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1. 富乐之名此其由,君闻此说还信不。
  • 注释:这里的“富乐之名”可能指的是这个地方的名称或者某种美好的寓意。“此其由”意味着这是它的原因或理由。“君闻此说还信不”是询问对方是否相信这种说法。
  • 译文与赏析:诗人在这里可能是在向读者询问,关于这个地方名称的由来,以及人们是否真的相信这种说法,表达了对传说或历史的好奇和尊重。
  1. 当时兵起四十秋,拆屋不足供诛求。
  • 注释:这里的“兵起”指的是战争或冲突的发生。“四十秋”可能是指战争持续了很长时间。“拆屋不足供诛求”意味着在战争期间,人们为了筹集军费甚至不得不拆除房屋。
  • 译文与赏析:描述了那个时代的战争背景,以及人民因为战争而遭受的苦难。这反映了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严重破坏和影响。
  1. 生灵嗷嗷鼎中油,山中胡为乃尔优。
  • 注释:“生灵”指人民的生命和生命财产。“嗷嗷”形容哀号的声音。“鼎中油”可能是一种比喻,指人民生活在极度困苦之中。“山中胡为”表示山上的人们为何如此优裕舒适。
  • 译文与赏析:这里通过对比,指出战争带来的灾难不仅影响到了普通百姓的生活,连山上的居民也受到了影响。这种对比强调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
  1. 想今富乐万倍刘,端能容我逃穷愁,山僧笑言客罢休。
  • 注释:这里的“富乐万倍刘”意味着现在的富乐程度是历史上的十倍。“端能容我逃穷愁”表示现在有了足够的食物和物资,可以摆脱过去的贫困和忧愁。“山僧笑言客罢休”则是说山中的僧人笑着告诉客人,你已经不用再担心了。
  • 译文与赏析:表达了一种对现状的满足感和感激之情。诗人通过对过去艰苦生活的回顾,以及对现在生活的赞美,体现了对和平生活的渴望和对历史的反思。同时,也传达了一种超脱和放下的情绪,展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和精神追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