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泮宫苦幽独,中有宜人惟睡足。
虫鱼注罢直庐静,午枕鸣雷撼窗屋。
故人苏子半幅书,饷我闽溪一包玉。
亲题更屈调弦手,远寄来浇饭蔬腹。
故应疑我梦得官,谁信吾衰已无复。
空令半夜忍饥吟,搜到池塘春草绿。

苏时中惠茶

三年泮宫苦幽独,中有宜人惟睡足。

虫鱼注罢直庐静,午枕鸣雷撼窗屋。

故人苏子半幅书,饷我闽溪一包玉。

亲题更屈调弦手,远寄来浇饭蔬腹。

故应疑我梦得官,谁信吾衰已无复。

空令半夜忍饥吟,搜到池塘春草绿。

注释:

苏时中:即杨时(1008-1079),字中立,北宋时期著名的学者、文学家和政治家。他曾担任过泉州知州,因此也被称为“泉州先生”。他与苏轼、苏辙父子关系甚好,曾为苏轼所推荐。

泮宫:古代指学宫或学校。

宜人:舒适愉悦的。

虫鱼:这里指《易经》中的《周易》。

注:指解释《周易》等儒家经典书籍。

直庐:古代官署中处理公务的地方。

午枕:午时,古代指正午十二点至一点之间。枕,枕头。

苏子:指杨时中的朋友苏轼。

半幅书:指书信。

闽溪:即泉州,位于福建省。

屈:弯曲。

调弦手:乐器调琴的人。

远寄:远方寄来。

梦得:指杨时中。

谁信:谁会相信?

空令:只好让。

忍饥吟:忍受饥饿而吟诵诗歌。

搜:搜索、寻找。

池塘:此处指杨时中住所附近的池塘。

春草绿:春天的草地上草木茂盛,呈现绿色。

赏析:

这首七绝诗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杨时中赠送的茶叶,以及他在品尝茶叶过程中的感受和联想。诗中既有对茶的赞美,也有对友情和岁月流逝的感慨。

第一句“三年泮宫苦幽独”,诗人用“三年”来形容自己在学宫或学校中的孤独生活,这种孤独感让他倍感苦涩。然而,在这段时间里,有一个重要的人物出现在他的生活中,那就是杨时中。

第二句“中有宜人惟睡足”,表达了杨时中给诗人带来的慰藉。杨时中不仅在学业上给予诗人帮助,还关心他的生活,让他感受到了温暖和关爱。这一句中的“宜人”一词,暗示了杨时中是一个让人感到舒适的人。

第三句“虫鱼注罢直庐静”,描绘了杨时中在处理公务时的专注和安静。这一句中的“虫鱼”可能指的是《周易》,而“注”则是指解释。通过这个细节,诗人展现了杨时中作为一个学者的形象,同时也反映出他在处理政务时的严谨态度。

第四句“午枕鸣雷撼窗屋”,描述了杨时中在午时时分睡觉的情景。由于他正在午时睡觉,所以当他的枕头被雷声震响的时候,整个房间都会受到影响。这里的“撼”字生动地描绘出雷声的巨大力量,同时也反映了杨时中在午时睡觉的习惯和他对此的重视程度。

第五句“故人苏子半幅书”,表明杨时中送给诗人的是一封书信。这封书信可能是由朋友苏子所写的,表达了他对杨时中的支持和鼓励。

第六句“饷我闽溪一包玉”,则是对杨时中赠送茶叶的描述。这里的“饷”字意味着赠送,而“一包玉”则暗示了茶叶的品质和价值。通过这个细节,诗人表达了对杨时中赠送茶叶的感激之情。

第七句“亲题更屈调弦手,远寄来浇饭蔬腹”,描绘了杨时中亲自书写信件并为诗人调琴的情景。这些举动都表达了杨时中对诗人的关心和支持。

第八句“故应疑我梦得官”,诗人通过这句诗表达了自己的疑惑。虽然诗人认为自己已经失去了追求官职的机会,但杨时中的这些举动却让他产生了怀疑,是否自己真的已经失去了这个机会?

第九句“谁信吾衰已无复”,诗人再次表达了自己对现实的无奈和感叹。他已经年迈体衰,但仍然没有机会获得官职,这让他感到无比遗憾和痛苦。

第十句“空令半夜忍饥吟”,则是对诗人在杨时中送来茶叶之后的感受。他因为杨时中的到来而感到高兴,但也因为他的现实处境而无法享受到这些喜悦。他只能忍着饥饿去吟诵诗歌,以此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第十一句“搜到池塘春草绿”,是诗人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独自来到池塘边寻找春天的气息。这里的“寻”字表现出诗人对春天的渴望和向往。同时,他也通过观察池塘边的春草,感受到了生命的活力和希望。

这首诗通过对杨时中赠送茶叶的描述,展现了诗人与杨时中之间的友谊和相互支持。同时,诗人也借此表达了自己对现实的感慨和对未来的期许。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