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思六一翁,羽化四十年。
虽不及抠衣,每愿为执鞭。
手弹醉翁操,目睹庐陵编。
床头五代史,屏间七交篇。
诗常讽思颍,曲每歌归田。
斋摹画舫样,酒法冰堂传。
此志自弱冠,到今已华颠。
嗟予又晚辈,读书慕先贤。
即彼生处所,馆之与周旋。
时对文章姿,稍息簿领肩。
贤者果不死,瞻之犹在前。
似挥诛奸笔,犹拿击佛拳。
谁当嗣前规,时为易蠹椽。
勿毁鲁恭宅,中有夫子天。
【注释】
1.六一堂:唐宋时期,有“三友堂”和“六一堂”两种。六一堂是宋代范仲淹所建。范仲淹在《六一诗序》中说:“吾家藏书万卷,集录三代以来文字。”后人称范氏父子的藏书处为六一堂。《六一诗话》即以六一命名,并成为宋代文坛上一个著名的文化现象,与苏东坡、黄山谷并称为“三苏”。
2.我思六一翁:六一堂的主人是范仲淹。
3.羽化四十年:范仲淹于庆历四年(西元一〇四四年)被贬到邓州(今河南邓县),至嘉祐二年(西元一〇五七年)去世,享年六十一岁。
4.虽不及抠衣:指范仲淹虽然不能像孔子那样亲自为学生讲学,但经常在弟子们面前讲授经书义理。“抠衣”是古代的一种礼节,即穿着短衣赤脚跪着请人指教。
5.每愿为执鞭:指范仲淹常愿追随孔子左右,做其侍从,随时请教。
6.手弹醉翁操:指范仲淹曾作有《醉翁操》,以示自己不忘先贤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欧阳修作《醉翁记》时已过世,故范仲淹以此自比,表示自己也是一位遗世独立的高人。
7.目睹庐陵编:指范仲淹曾作《新五代史》(《新五代史》乃欧阳修所作),故有此语;“庐陵”即欧阳修的故乡江西吉安。
8.床头五代史:指范仲淹曾作《新五代史》,所以有此语。
9.屏间七交篇:《新五代史》共二百卷,分二十纪九十七传,故称“七交”;“屏间”则暗喻书中的内容。范仲淹曾作此志,因而得名。
10.诗常讽思颍:范仲淹曾作有《登科后赋》,内有“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句子,故云。“颍水”即颖水,流经许昌、洛阳等地。
11.曲每歌归田:指范仲淹曾在颍水边唱过《渔家傲·秋思》,其中有“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的句子,故云。
12.斋摹画舫样:指范仲淹曾作《岳阳楼记》。范仲淹在岳阳任职时,曾对岳阳楼进行过改建,故有此语。
13.冰堂传:指范仲淹曾作《范文正公集》。范仲淹曾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邠州等职,任所皆筑有高楼,名“冰堂”,又称“雪堂”、“雪堂阁”,范仲淹在此作诗文甚多。
14.此志自弱冠:指范仲淹自二十岁起就立志为官,故有此语。“弱冠”是古代男子行冠礼时的年龄。
15.到今已华颠:指范仲淹至嘉祐六年(西元一〇五六年)去世,享年六十六岁。“华颠”是白发的意思;“颠”字古音同“巅”,即山顶。
16.嗟予又晚辈:指范仲淹在政治生涯上是后来者,故称。
17.读书慕先贤:指范仲淹自幼好学,仰慕先贤,如孔融、孟轲、扬雄等。
18.即彼生处所:指范仲淹曾作《岳阳楼记》,其中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句子。
19.馆之与周旋:指范仲淹曾作《岳阳楼记》,其中有“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的句子。
20.时对文章姿:指范仲淹曾作《岳阳楼记》,其中有“日星河岳,依类布列,偶寓众物,咸得其度”的句子。
21.稍息簿领肩:指范仲淹曾作《岳阳楼记》,其中有“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句子。
22.贤者果不死:此句出自《史记·伯夷列传》,原句为“贤主莫不欲图霸诸侯,而专任天下利器。然而贤者处之不易也。”范仲淹用此句意谓贤者不会因死亡而停止他的事业。
23.瞻之犹在前:此句出自《论语·子罕》:“夫子循循然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范仲淹用此句意谓贤者的形象永远存在。
24.似挥诛奸笔:指范仲淹曾作《御试策问策》三道,其中第一道题为《大禹谟》。范仲淹认为大禹治水,有功于民,故有此题。
25.犹拿击佛拳:指范仲淹曾作《御试策问策》第二题,题为《释老论》。范仲淹认为佛教徒焚毁经卷、烧香拜佛的行为是迷信行为,故有此题。
26.谁当嗣前规:指范仲淹曾作《上执政书》一文,其中提出“君子之道,必尊而不亲,敬而不狎,爱而不娇,然后成性成德”的观点。
27.易蠹椽:指范仲淹曾作《上执政书》一文,其中提出“君子固不仁而辨”的观点。
28.勿毁鲁恭宅:指范仲淹曾作《上执政书》一文,其中提到鲁恭的宅第。“鲁恭”即鲁国周公旦,周武王灭殷以后封周公旦于鲁国,周公旦死后,其子康叔继位为鲁侯。《左传》记载:“鲁恭公室将卑,初见鼎器,恐国人议己。于是告于国人曰:‘吾闻能以礼让为国者强,能以谦让服人者昌。’由是观之,则恭公虽死,犹有存焉!”
【赏析】
本诗为北宋文学家范仲淹所作的一篇散文,写于他晚年的时候。范仲淹早年因遭排挤而被贬到邓州(今河南邓县),直到嘉祐二年(西元一〇五七年)病逝,享年六十一岁,享年六十一岁。这篇散文是他晚年之作,表达了作者对自己一生的反思和总结。
首联“我思六一翁,羽化四十年”,作者首先感叹时光飞逝,感慨自己的一生已经过去了四十年。这里的“六一翁”是指范仲淹自己。“羽化四十年”则是对范仲淹一生经历的概述。
颔联开始直接点名主题,“虽不及抠衣,每愿为执鞭”,表达了作者尽管不能像孔子那样亲自为学生讲学,但经常在弟子们面前讲授经书义理的愿望。同时,也暗示了范仲淹渴望跟随孔子学习的意愿。
颈联“手弹醉翁操,目睹庐陵编”,则是通过描述自己弹奏《醉翁操》和看到《新五代史》的情景,来表达自己对历史的研究和热爱。这两句诗既展现了范仲淹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素养,也体现了他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继承。
尾联“床头五代史,屏间七交篇”,则进一步强调了范仲淹对历史的深入研究和贡献。他不仅撰写了一部名为《新五代史》的历史著作,还在屏风间创作了许多优美的诗篇。这些诗篇都是他用心创作的佳作,展示了他卓越的文学才华和深厚的艺术修养。
整首诗通过对范仲淹一生经历的描述和对其成就的赞美,表达了对他深深的敬意和感激之情。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历史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