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来感秋人,一例皆楚声。
吾闻古燕赵,慷慨多不平。
惜哉宋玉辞,不使荆轲听。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高适在秋日所创作的,全诗共四句,内容涉及秋天的感触、古代人物的事迹以及个人情感的抒发。以下是逐句的解释及其翻译:
- 从来感秋人,一例皆楚声。
- “从来”指的是从古至今,“感秋人”是指那些常常感到或被秋天所触动的人。“一例皆楚声”意味着这些人都发出与楚国相似的声音,这里的“楚声”指的是悲伤和哀愁的声音,暗喻秋天给人的感觉通常带有忧伤之情。
- 吾闻古燕赵,慷慨多不平。
- “吾闻”表示听说,“古燕赵”指的是古代的燕国和赵国地区,这两个地方历史上以豪放不羁、慷慨激昂而闻名。“慷慨多不平”形容这些地区的人们性格豁达,喜欢表达自己的不满和愤怒。
- 惜哉宋玉辞,不使荆轲听。
- “惜哉”是一种感叹语气,表达对某种情况的遗憾。“宋玉辞”可能是指宋代文学家宋玉的辞赋,其中蕴含了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哲理。“不使荆轲听”意味着如果宋玉能够表达出他的情感和思考,可能会激发像荆轲那样有志之士的勇气和行动,去追求正义和理想。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象和个人的情感体验,表达了作者对于历史和现实的感慨。开头两句通过“秋怀”这一主题,引入了秋天这个季节的象征意义。接着,作者提到自古以来就有许多人感受到秋天的凄凉和哀愁,这种感受往往与他们的性格和经历有关。然后,诗中提到了古代燕赵之地的人们,他们的豪放不羁和对正义的追求,暗示了那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最后,诗的结尾提出了一个遗憾,即如果宋玉能够表达出他的内心世界,可能会激励像荆轲这样的英雄人物去实现自己的理想。
整首诗通过对秋天和历史人物的描写,反映了作者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思考。它不仅仅是对自然现象的描写,更是对人性、历史和社会现象的反思。通过这种反思,诗人展现了自己对正义和理想的追求,以及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