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中躬耕归,抱膝咏梁父。
谁称此卧龙,名字震东土。
平生惟老庞,忘言各心许。
相从亦何为,誓不入州府。
敲门刘豫州,见我欲安语。
三来信勤恳,定非曹袁侣。
社稷高帝孙,此公更儒苦。
不辞为君起,死生不相负。
呜呼豪杰士,所重在出处。
人言汉丞相,阿衡师尚父。
纶巾拜遗像,英气凛千古。
当时实少年,才二十四五。
风云有时会,人物难浪与。
诸贤诚慷慨,毋劳自夸诩。
【注释】
1.隆中躬耕:指刘备曾在隆中种地。躬耕即躬耕自食,躬耕自食即不事王侯,安贫乐道。
2.梁父吟:古代一种诗歌体裁,以抒发志向和感慨为主。
3.卧龙:指诸葛亮(字孔明)。
4.老庞:指庞统(字士元),与诸葛亮齐名的蜀汉谋士。
5.相从:指追随、随同。
6.誓不入州府:誓死不仕,誓不为官。
7.社稷:封建王朝统治下的国家政权,这里指东汉。
8.高帝:刘邦。
9.阿衡:宰相。
10.纶巾:用纱制成的头巾,是儒者的装束。遗像:指诸葛亮的遗像。
11.阿衡师尚父:阿衡,指宰相;师尚父,指商朝贤相伊尹,曾辅助商汤灭夏有功。
12.纶巾拜遗像:形容对先人的敬仰之情。
13.才二十四五:时年才二十四五岁。
14.风云有时会:比喻时机到来时。
15.浪与:轻浮无定,不坚定。
16.诸贤:指诸葛亮周围的人。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隆中拜访隐居的诸葛亮,并就武侯的出处问题进行讨论后所作。诗人赞扬了诸葛亮的高尚品质,表达了对诸葛亮的敬仰之情。
首联“隆中躬耕归,抱膝咏梁父。”是说自己曾经躬耕自食于隆中,抱着膝盖吟诵《梁父吟》,表现了自己不事王侯,安贫乐道的志向。
颔联“谁称此卧龙,名字震东土。”是说有人称赞诸葛亮是卧龙,他的名声震动了整个东汉。
颈联“平生惟老庞,忘言各心许。”是说自己与老庞(庞德公)只有心灵的相通,没有言语的交流。
尾联“相从亦何为,誓不入州府。”是说既然已经跟随了他,就没有什么需要顾忌的,发誓不会去任职。
中间两联主要谈论了武侯的出处问题:“三来信勤恳,定非曹袁侣。”诗人认为刘备三番两次地来信殷勤地请求诸葛亮出山辅佐他,这一定是因为曹操和袁绍不能让他出来。
尾联“呜呼豪杰士,所重在出处。”是说那些英雄豪杰之士所看重的是自己的出处,即是否愿意出来做官。
最后四句是作者对于诸葛亮的态度:“人言汉丞相,阿衡师尚父。”这是说人们常说汉丞相是商朝贤相伊尹的老师,这足以说明诸葛亮的崇高地位。同时,诗人也表达了对诸葛亮的敬仰之情:“纶巾拜遗像,英气凛千古。”诗人在诸葛亮的遗像前,一边穿着纶巾,一边行礼致敬,表达出自己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