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道将军轻壮图,螺江城下委犀渠。
旌旗零落沉荒服,簪履萧条返故居。
皓首应全苏武节,故人谁得李陵书。
自怜放逐无长策,空使卢谌泪满裾。
【解析】
本诗是一首七律。前四句写查建州陷贼,而将军却“轻壮”图之;五、六句写将军的部队被打败,“旌旗零落”“簪履萧条”,最后只能退守故居。后四句写将军的节操高尚,但无人理解他。末联写卢谌为失意之人泪满衣襟,诗人以此自况。全诗抒发了作者对国家沦陷的痛心之情和对知己难觅的悲凉之慨。
【答案】
闻道将军轻壮图,螺江城下委犀渠。
旌旗零落沉荒服,簪履萧条返故居。
皓首应全苏武节,故人谁得李陵书。
自怜放逐无长策,空使卢谌泪满裾。
赏析:
此诗作于天宝十四年(755)冬。当时安禄山叛军攻陷东都洛阳,唐玄宗携杨贵妃西幸蜀郡,杜甫也随同来到成都。诗人在成都草堂居住期间写下了这首诗。
首联“闻道将军轻壮图”,是说听说将军还打算重振雄风,收复中原。“将军”指郭子仪,因他在安史之乱中曾一度收复长安、洛阳等地。这里诗人用反语,表面上是在说将军想干一番大事业,实际上却是讽刺他只图个人的功名。“螺江城下委犀渠”是说郭子仪率领的官军败给了安庆绪手下的安禄山叛军。
颔联“旌旗零落沉荒服,簪履萧条返故居”是说官军的旗帜已经倒下,将士们也纷纷败逃,只有将军自己还在荒郊野外徘徊。这两句诗既写出了官军溃败的惨状,又写出了诗人对这位将军的同情与敬佩,同时暗含着对朝廷的失望和愤懑。
颈联“皓首应全苏武节,故人谁得李陵书”是说白发苍苍的苏武还能保持自己的气节,可是那些老战友却没有一个能够活着回来报告胜利的消息。这里的“苏武”是借指郭子仪,因为郭子仪在战场上虽然屡战屡败,但他始终坚守自己的阵地,不肯后退半步。这里的“李陵”则是指李光弼,因为他也是一位名将,可惜的是他在邺城之战中被俘后投降了敌军,没有能像苏武一样保持自己的节操和气节。
尾联“自怜放逐无长策,空使卢谌泪满裾”是说自己感到无比惭愧和伤心,因为自己被贬谪在外却没有想出什么好的办法来治理国家。这两句诗既表现了诗人对自己被贬谪在外的无奈和痛苦,也表达了他对国事的关心和忧虑之情。
这首诗通过对郭子仪这位英雄人物的描绘,赞美了他的忠诚和勇敢,同时也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