履霜颇强健,晨兴恣所适。
两儿休篮舆,呼客同蜡屐。
危桥出隘巷,凭高聊物色。
蒿然但林莽,芜废长荆棘。
井灶那复移,江山依旧碧。
要知千载下,怀贤求所历。
【注释】
履霜颇强健:意为脚步坚实,行走稳健。
晨兴恣所适:早晨起来,任意地到什么地方去。所适,所到的地方。
两儿休篮舆:两个儿子不用篮子车(轿)。休,不用。篮舆,用竹条编成的轿子。
呼客同蜡屐:招呼客人一同上山。蜡屐,木屐。
危桥出隘巷:在险要处建桥,走出狭窄的巷道。
凭高聊物色:登高远望。物色,观察景物。
蒿然但林莽:只有荒凉的山林草莽。
芜废长荆棘:荒废荒芜,生长着荆棘。芜废,荒芜废弃。
井灶那复移:旧时水井和灶台早已不在了。那复,哪还。
江山依旧碧:青山绿水依然翠绿如故。
要知千载下:要知道千年之后。要知,了解;知,知道、了解。
怀贤求所历:怀念贤人,寻找他的足迹走过的地方。
【赏析】
这是一首怀古之作。全诗四句,每句五字,共二十个字。从内容上看,它表达了作者在邹道卿故居游览时的感慨与追思,表现了诗人热爱历史、热爱古人的精神。
首句“履霜颇强健”,是说脚板坚硬而稳健有力。“履霜”二字化用《诗经·小雅·采薇》中的名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人以“履霜”自喻,表明自己虽然年老体衰,但步履仍健,有旺盛的生命力。这一句既点题,又为全诗定下了基调。
第二句“晨兴恣所适”,是说一大早起身就任意地游览。“晨兴”,指清晨起床,即拂晓时分起床,开始新一天的活动。这里用“晨兴”二字,表明诗人起得早,而且很活跃。“恣所适”三字,表明诗人任其自然、随心所欲地游玩。这两句写诗人一大早就起床出门,兴致勃勃地游览。
第三句“两儿休篮舆”,意思是两个儿子都不用篮子车(轿),可以自由自在地游玩。“休篮舆”三个字,表明两个儿子已经不坐篮舆了。“篮舆”是一种用竹条编成的轿子,供人乘坐。诗人在这里强调两个儿子不用篮舆,表明他们已长大成人,能够自由行动了。同时,这也表明邹道卿的子女都已成人,不必再依赖父母。
第四句“呼客同蜡屐”,意思是招呼一些客人一同上山,一起游览。“呼客同蜡屐”四字表明诗人招呼客人一同到山上游览。“蜡屐”,一种用木料做的鞋。“同”字表明诗人邀请客人一同出游。“客”指来访的朋友或熟人。
第五句“危桥出隘巷”,意思是在险要的地方修建一座桥,走出狭窄的小巷。“危桥”三字表明这座桥十分危险,需要谨慎行走。“出隘巷”,表明走出了狭窄的巷道,进入了开阔的地方。这两句是写诗人在游览过程中经过一座危险的桥,走出狭窄的巷道后,眼前豁然开朗,景色变得美丽起来。
第六句“凭高聊物色”,意思是站在高处远望,观察周围的景物。“凭高”,指站在高处。“聊物色”,是说随便地观察一下周围的风景。这两句是写诗人登上高处后,放眼眺望四周的风景,发现周围都是茂密的树林和莽莽苍苍的荒地,一片荒凉的景象。
第七句“蒿然但林莽”,意思是只见到茂密的树林和莽莽苍苍的荒地,一片凄凉的景象。“蒿然”,指茂盛的样子。“但”,只。“林莽”,指草木丛生的土地。这两句是写诗人在游览过程中所见的景色,只见到了茂密的树木和荒凉的土地,没有看到其他美丽的景色。
第八句“芜废长荆棘”,意思是荒废废弃的地方长满了荆棘。“芜废”,荒芜废弃。“荆棘”,指丛生的带刺的植物。这两句是写诗人在游览过程中见到的景物,只见到了荒芜废弃的土地和丛生的荆棘,没有看到其他美丽的景色。
第九句“井灶那复移”,意思是旧时的水井和灶台早已不在了。“井灶”,泛指住宅附近的设施。这两句是写诗人在游览的过程中发现原来的井灶早已不在了。“那复”,怎么还会存在?表示反问的语气。“移”,移动。这两句是写诗人在游览过程中发现的景物发生了变化,原来的东西已经不存在了。
第十句“江山依旧碧”,意思是青山绿水依然翠绿如故。“江山”,指祖国的大好河山。“依旧”,仍然如此,指仍然存在。这两句是写诗人在游览的过程中发现祖国的大好山河仍然如此秀丽,青山绿水依然翠绿如故。
第十一句“要知千载下”,意思是想要知道千年之后的情况。“要知”,想要知道。“千载下”,指千年以后的事情。这两句是写诗人在游览的过程中想到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很多事情,想要知道千年以后的情况,也表明诗人对历史的关注和思考。
第十二句“怀贤求所历”,意思是怀念贤人,寻找他的足迹走过的地方。“怀贤”,指的是想念贤人,也就是想念过去的人。“求所历”,寻找他留下的足迹走过的地方。这两句是写诗人在游览的过程中想到了过去的贤人邹道卿,想要寻找他的足迹走过的地方,也表明诗人对过去的人怀有敬仰之情。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元统元年(1333)冬,当时陈基正在福建闽县(今福州)一带任职,他在闽县游览邹道卿故居的时候所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