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江头风正寒,行人莫叹渡头难。
江头杨柳岂常在,但向江头洗眼看。
【注释】
曾子开:即曾几。
“扬子江头”,即南京长江边的江边(扬子江,即长江南岸的一段江面)。
杨树:柳树。
但向江头洗眼看:只当在江头洗眼睛看。
【赏析】
这首诗是送人出发时勉励他的话。诗人在扬子江边为朋友饯行,并赠诗劝勉。全诗以杨柳自比,表达了对朋友远行的深情厚意。
开头两句点出送别的地点和天气:扬子江头风正寒,行人莫叹渡头难。这里用“扬子江”指代南京,点明送别的时间是在冬季。“扬子江头”是送别之地,而当时正是严冬。“风正寒”三字渲染了气氛,使人想到凛冽的寒风中行人艰难渡河的情形,这就为后两句的劝勉作好了铺垫。“行人莫叹渡头难”这一句,是全诗的重点,它概括地表现了诗人的惜别之情。
第三句中的“岂常在”三字是全诗的关键所在。“岂”就是“难道”,表示否定,有反诘的语气;“常”是经常,常常的意思;“在”就是存在、处在的意思。所以“岂常在”就是“难道经常都在”的意思。“江头杨柳岂常在”,诗人运用反问句式,表明自己的观点:江边的杨柳不是经常都有的,它有时是存在的,有时却是不存在的。这样,诗人就把杨柳与行人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并把行人与江边的杨柳联系起来了。这种联系,既突出了江边的杨柳随季节更替而变换的景象,又突出了行人的旅途之艰。因此,这句诗就具有了双重意义:一是说江边杨柳不是经常都长的,二是说行人不能因为江边没有杨柳就感叹渡头的困难。
最后两句:“但向江头洗眼看。”诗人在第二句中提出了一个假设:如果江边的杨柳不经常都有,那么行人就应该到江头去洗眼看一看,看一看那是否真的像平常一样有杨柳。这个假设是合理的,也是必要的。因为行人不能只凭主观感受来判断江边的情况,还应该到实地去看一看。如果江边真的只有枯草,没有杨柳,那么行人就要准备迎接更加艰难的行程。这一假设,既是劝勉朋友要克服困难,也是诗人对朋友的一种鼓励。
这首诗通过对行人与江边的杨柳进行类比,表现了诗人对朋友的深厚情谊,也表达了对朋友即将开始的艰苦生活的深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