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皆有性,顺其性为大。
顺之则无变,反之则有害。
禹之治河也,浚川而掘地。
水行乎地中,其性安而遂。
因地为之防,犹恐不足制。
故附之山足,使循山而行。
山不可必得,或原阜丘陵。
水行乎两间,既固而既宁。
及将近下流,山远而地平。
渠裂为二道,河分为九形。
虽暴不得怒,虽盛不得盈。
所以顺而制,归之于沧溟。
后代蒙其业,历世六七十。
凡千有馀年,而无所决溢。
国君与世主,岂皆尽有德。
盖繇河未徙,一皆循禹迹。
河道既一徙,下涉乎战国。
水行平地上,乃堤防堙塞。
其时两堤间,实容五十里。
水既有游息,堤无所啮毁。
后世迫而坏,河役始烦促。
伐尽魏国薪,下尽淇园竹。
群官皆负薪,天子自临督。
其牲用白马,其璧用白玉。
歌辞剧辛酸,姑不至号哭。
瓠子口虽塞,宣房宫虽筑。

诗歌原文:

万物皆有性,顺其性为大。 顺之则无变,反之则有害。 禹之治河也,浚川而掘地。水行乎地中,其性安而遂。因地为之防,犹恐不足制。 故附之山足,使循山而行。 山不可必得,或原阜丘陵。 水行乎两间,既固而既宁。 及将近下流,山远而地平。渠裂为二道,河分为九形。 虽暴不得怒,虽盛不得盈。 所以顺而制,归之于沧溟。

解析:

  1. 万物皆有性,顺其性为大:这句话表明自然界中的一切都有其固有的本性和规律。顺应这些本性可以让事物保持平衡和谐,发挥最大的效用。在这里,“性”可以理解为自然界中所有事物的固有属性或本质特征。

  2. 顺之则无变,反之则有害:这是对前一句的进一步阐释,指出如果违背了事物的内在本性,就会引发变化或问题,导致不利后果。这里的“变”可能指的是事物的形态、性质等发生变化,而“害”则表示这种变化带来的负面效果或损害。

  3. 禹之治河也,浚川而掘地:描述了大禹治理黄河时采取的方法。通过疏浚河道并挖掘地面,可以使河水流动畅通,减少对土地的压力和侵蚀。这一做法体现了顺应自然规律的重要性,即通过合理的改造和管理,使自然环境得以更好地发挥作用。

  4. 水行乎地中,其性安而遂:强调了水的流动性质和其在地下的稳定性。水流在地层中能够自由流动,但又不会对土壤造成破坏或侵蚀。这种状态是理想状态下的自然平衡,也是人类可以利用和调整的。

  5. 因地为之防,犹恐不足制:这里提到了根据地形条件设置堤防的做法。虽然已经做出了一定的防护措施,但仍然存在改进空间,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进行调整和完善。这表明了人类在利用自然力量时需要具备灵活性和适应性。

  6. 故附之山足,使循山而行:描述了一种基于自然地形的治理方式。将河流引导至山脉附近,使其能够依靠山脉的自然屏障保持稳定和安全。这种方式充分利用了地形的优势,减少了人为干预的需求。

  7. 山不可必得,或原阜丘陵:表达了在治理河流时,有时候无法完全依靠固定地形进行管理。在这种情况下,可能需要寻找其他的自然地形作为依托,以便于河流的管理和保护。这也反映了人类在应对复杂自然环境时的灵活和创造性。

  8. 水行乎两间,既固而既宁:继续描述河道的状态。当河水在两个地区之间流动时,由于地形的限制和自然调节作用,可以保持相对稳定和安宁的状态。这是一种理想的自然状态,也是人们追求的目标。

  9. 及将近下流,山远而地平:随着河流接近下游地区,地形逐渐变得平坦。这时候河流的管理变得更加困难,需要更多的技术和策略来确保水流的安全和稳定。

  10. 渠裂为二道,河分为九形:描述了河流被分成两条主要干道的情况。这种分割可能是为了更有效地控制水流,或者是为了适应不同的地理环境和需求。九形可能指的是河流经过不同地形后形成的九种不同的水流形态。

  11. 虽暴不得怒,虽盛不得盈:强调了河流治理中的节制原则。即使河流在某些情况下显得过于强烈或泛滥,也不能让它任意发泄,以免造成更大的灾害。这体现了人们在治理自然现象时应该遵循的原则和方法。

  12. 所以顺而制,归之于沧溟:最后,提出了一个治理河流的理想目标——使河流回归到广阔的海洋之中。这意味着通过合理的管理和调控,让河流不再对人类生活环境产生负面影响,而是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存。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河流治理的描绘,展现了古人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和智慧。其中蕴含了顺应自然规律、尊重和利用地理环境、以及合理控制和调节自然力量的思想。这些理念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启示价值。通过这首诗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学会如何更加和谐地与自然环境相处。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