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一不辜神所恫,吕母何预于樊崇。
蜂蚁无王求所止,一朝积甲齐熊耳。
两峰相向犹眈眈,千载定林馀一龛。
我来扪石望荆杞,此山阅人亦多矣。

这首诗的作者似乎是宋代诗人,其诗作风格偏向于写实。以下是逐句的解读及注释:

过熊耳山

  • 这句描述了诗人经过熊耳山的景象。熊耳山位于河南省,是一座著名的山峰。”过”是经过的意思,”熊耳”指的是这座山的名字,”山”则是这里的主体。
  • “杀一不辜神所恫”:意思是说如果一个人被误杀,神明会感到恐惧和愤怒(“所恫”意指神明对此事的恐惧)。这是一句表达对无辜之人受到伤害时神的态度的诗句,暗示了诗人对于战争的担忧以及对无辜者的同情。
  • “吕母何预于樊崇”:这里的“吕母”是指春秋时期的一位女性,她的故事与樊崇有关联。樊崇是一位汉朝人,他曾经帮助刘邦建立了汉室江山,后来被封为列侯。这句话可能是在批评那些插手他人事务、不顾后果的行为。
  • “蜂蚁无王求所止”:蜜蜂和蚂蚁都有它们各自的社会结构——蜜蜂有严格的等级制度,蚂蚁则没有明确的领导阶级。这里的比喻可能用来讽刺那些没有组织、没有领导的人或团体,他们像无王的蜂蚁一样混乱无序。
  • “一朝积甲齐熊耳”:这句话描绘了一个军事化的场景,士兵们聚集在熊耳山上准备战斗(“积甲”指聚集军队)。熊耳山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战略位置,这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局势或军事动态。
  • “两峰相向犹眈眈”:形容熊耳山两座山峰对峙的景象,好像两只凶猛的动物在对峙。这增强了诗歌的紧张气氛,也体现了自然景观的壮丽。
  • “千载定林馀一龛”:这句话的意思是,历经千年的树木形成了一座寺庙,而只有一个小小的佛像留在其中。这可能是一种对历史的感慨,也可能是对自然美景的赞美。
  • “我来扪石望荆杞,此山阅人亦多矣”:诗人走到熊耳山上,用手触摸坚硬的石头,望向周围的树木(“荆杞”指当地的树种),感叹这座山见证了太多的人和历史。这也是一种表达对历史和文化积淀的感慨。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自然景观画面,同时反映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和对自然的热爱。通过对熊耳山的描述,诗人表达了自己对于战争、秩序和自然的复杂情感。通过使用生动的形象和隐喻,诗人成功地传达了这些复杂的主题。同时,这首诗也展现了中国古代山水画中常见的元素和风格,如山峰、河流、树木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