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美山中桐,千古生清风。
斫削罗徽弦,不费胶漆工。
伊石台有梅,月冷云空蒙。
一弹弹春江,迟日春融融。
再弹弹招隐,霜木吟樵枫。
三弹弹离骚,感慨古道隆。
大羹玄酒味,旨趣回颛蒙。
世无子期耳,知音未易逢。
袖手长太息,所听何不同。
所听非不同,举世郑卫聋。

这首诗是一首五言诗,共四句,内容表达了对自然美和音乐艺术的赞美。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解析:

第一句:彼美山中桐,千古生清风。

译文:“那山中的桐树,千年来生长在清风之中。”
注释:“彼美”表示赞美之意;“山中桐”指的是山中的桐树;“千古生清风”形容桐树历经千年依然能享受清凉的空气。
赏析:这句诗描绘了山中桐树的生长环境及状态,体现了作者对大自然和生命力的赞赏。

第二句:斫削罗徽弦,不费胶漆工。

译文:“用刀削去桐木的表皮,制成了罗纹的琴弦,不需胶水和油漆也能牢固。”
注释:“斫削”指用刀切割;“罗徽弦”是指琴上装饰用的花纹;“胶漆工”指使用胶水和油漆。
赏析:这句诗通过制作琴弦的过程展示了技艺之美,同时也表达了对自然和谐与简朴之美的追求。

第三句:伊石台有梅,月冷云空蒙。

译文:“在那石头台上,梅花开放,月光清冷,天空中云雾缭绕。”
注释:“伊”在这里是指示代词,指代某个地方或某个物事;“石台”指一块石头制成的平台;“梅”指的是梅花;“月冷”描述了月光的清凉感;“云空蒙”描绘了天空中云雾缥缈的景象。
赏析:这句诗通过对梅花盛开时环境的描绘,传达出一幅静谧而美好的画面,也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界美的细致观察和感受。

第四到第六句:一弹弹春江,迟日春融融。

译文:“一曲弹下去,仿佛弹奏的是春天的江水,阳光明媚,春意融融。”
注释:“一弹”指弹奏的动作;“春江”暗喻春天的水波;“迟日”指的是温暖的太阳;“春融融”形容春风温暖、生机勃勃。
赏析:这几句通过音乐与自然景物的结合,展现了音乐对春天景象的描绘,以及春天带给人们的愉悦心情。

第七到第九句:再弹弹招隐,霜木吟樵枫。

译文:“再次弹奏,似乎在寻找隐居之地,听到的是霜打过的树木和砍柴声中的枫叶。”
注释:“招隐”意为寻找隐居的地方;“霜木”指的是被霜打过的树木;“吟樵枫”形容伐木的声音和枫叶沙沙作响。
赏析:这几句描绘了一幅深山之中,有人寻找隐居地的场景,同时通过声音的变化传达了一种宁静、深远的感觉。

第十句:三弹弹离骚,感慨古道隆。

译文:“第三次弹奏,仿佛在模仿《离骚》的风格,感叹古代道路的美好。”
注释:“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之一;“古道隆”意味着古代的道路依然美好。
赏析:通过模仿古典文学的形式,表达了对古代文化和传统价值的敬仰。

第十一句:大羹玄酒味,旨趣回颛蒙。

译文:“最普通的调味料也有它独特的味道,追求真正的兴趣,可以让人的智慧回归到最初的纯净。”
注释:“大羹”指的是最简单的调味料;“玄酒”指的是没有经过加工的酒;“旨趣”即真正的兴趣和意义;“颛蒙”原意为愚昧,这里指最初的纯净无知。
赏析:这几句强调了简单生活的乐趣和追求真理的重要性。

第十二句:世无子期耳,知音未易逢。

译文:“世上没有子期这样的知音,难得的是遇到理解自己的人。”
注释:“子期”指的是古代传说中的知音,这里比喻知音难寻;“未易逢”意为不容易遇到。
赏析:这是整首诗的总结,表达了对知音难遇的感慨,以及对真挚友谊的珍视。

第十三句:袖手长太息,所听非不同。

译文:“我放下手中的琴,深深地叹息,虽然我所听的音乐并不相同。”
注释:“袖手”指放下手的动作;“太息”是叹息的动作;“所听非不同”意味着尽管听的内容不同但感受是相同的。
赏析:最后一句表明了虽然外在的音乐形式可能不同,但内心的感受却是相通的,强调了情感的共鸣。

第十四句:所听非不同,举世郑卫聋。

译文:“我所听到的音乐虽不相同,但全世界的人都像耳聋一样无法理解这种音乐。”
注释:“举世”表示全世界的人;“郑卫”指郑国的乐曲和卫国的乐曲;“聋”在这里指听觉上的迟钝或无法欣赏。
赏析:这句话反映了诗人对当前社会审美情趣的一种批判态度,认为大众的审美趋向于表面的娱乐和感官刺激,而非真正的艺术鉴赏。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