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林寂无风,鬼火自明灭。
山泉怨何事,耳声入呜咽。
青泥溅马腹,黄叶沾人发。
半夜渡前溪,昏昏水中月。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颀的《自罗山入信阳再过金关道中作》。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

  1. 阴林寂无风,鬼火自明灭。
  • “阴林”指的是昏暗的树林,”寂无风”表明四周非常安静,没有风声。”鬼火”是古代人们认为在夜晚或阴间出现的光芒,可能由磷火或其他可燃物质燃烧产生,”自明灭”则描绘了这幽暗光芒时隐时现的样子。
  1. 山泉怨何事,耳声入呜咽。
  • 这里表达了一种深深的哀愁和不平,可能是由于某种不幸或者不公的事情引起的。”山泉”指的是山中的清流,”怨何事”暗示着泉水因为某种原因感到不满或悲伤。”耳声入呜咽”描绘了一种声音的哀婉,仿佛泉水的声音在耳边响起,带有哽咽的情感。
  1. 青泥溅马腹,黄叶沾人发。
  • “青泥”指湿润的泥土,”青泥溅马腹”形容马儿在湿滑的路上行进,泥浆溅到了马蹄下。”黄叶”则是秋天的落叶,”沾人发”则描绘了落叶随风落在人的发梢上,给人一种秋天萧瑟的感觉。
  1. 半夜渡前溪,昏昏水中月。
  • “半夜”指的是深夜时分,”渡前溪”表明诗人正在穿越前面的溪流。”昏昏水中月”形容月光在水面上的倒影模糊不清,可能是因为天色已晚或是月光被云层遮挡。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和个人情感,展现了作者内心的孤寂与忧愁。开头两句描绘了一个静谧而幽暗的环境,随后通过“山泉”的哀怨、“耳声”的呜咽,表达了人与自然界的和谐共处被打破后的无奈。接着,诗人描述了路途中的艰难和景物的变化,最后以“昏昏水中月”作为结尾,传达了诗人对现实困境的无力感和对未来的迷茫。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体现了唐代诗歌的豪放与深情并蓄的特点。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