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伽梵相含空虚,化人分段同璠玙。
尔来示灭二千岁,真骨万里传中区。
钱塘有尼号法照,得自禁掖藏金铺。
欲因此胜高构阁,假设象似开群愚。
偶从好事至霅上,持出瞻玩相欢娱。
灵牙宝色玉不如,上有无数光明珠。
庄严一一出御帑,蜿蜒绣袋荣砗磲。
是时宾客尽上士,回向已登十地初。
殷勤称赞出软语,坐人顾眄惊俗污。
因悲人生信如梦,浪逐声势霜鬓须。
一源清净谁复无,枉入诸趋更崎岖。
愿因今日诣真际,古松白日常萧疏。
乃知金仙妙难测,馀润普及沾凡枯。
况复老尼亦才辩,朱甍碧瓦非难图。
行看岧峣倚青嶂,翁妪颂说倾三吴。
这首诗出自宋代诗人苏轼的《陪李公择游金地佛牙》。下面是诗句的翻译,关键词注释和赏析。
【翻译】:
薄伽梵相含空虚,化人分段同璠玙。
尔来示灭二千岁,真骨万里传中区。
钱塘有尼号法照,得自禁掖藏金铺。
欲因此胜高构阁,假设象似开群愚。
偶从好事至霅上,持出瞻玩相欢娱。
灵牙宝色玉不如,上有无数光明珠。
庄严一一出御帑,蜿蜒绣袋荣砗磲。
是时宾客尽上士,回向已登十地初。
殷勤称赞出软语,坐人顾眄惊俗污。
因悲人生信如梦,浪逐声势霜鬓须。
一源清净谁复无,枉入诸趋更崎岖。
愿因今日诣真际,古松白日常萧疏。
乃知金仙妙难测,馀润普及沾凡枯。
况复老尼亦才辩,朱甍碧瓦非难图。
行看岧峣倚青嶂,翁妪颂说倾三吴。
【注释】:
- 薄伽梵(Buddha):佛陀的尊称之一。
- 含:包容、包含。
- 化人:指菩萨或佛祖化身的众生。
- 璠玙:美玉。古代用以比喻贤才。
- 示灭:佛教用语,指涅槃(即达到解脱生死的境界)。
- 真骨:真正的遗骸或遗骨。
- 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
- 法照:佛教中的净居天名,此处指一位名叫法照的尼姑。
- 金铺:古代皇宫中收藏金银珠宝的地方。
- 构阁:建筑阁楼。
- 象:指佛像。
- 斋(cháng)愚:指开导愚昧的人。
- 软语:温和的话语。
- 翁妪(yú):老年人。
- 萧疏:形容树木枝叶稀疏,这里比喻佛寺的清静环境。
- 真际:佛教用语,指真实的境界或真理。
- 朱甍(méng):用红漆涂饰的屋顶。
- 碧瓦:用绿色琉璃瓦装饰的建筑。
- 欹(qī)峣(yáo qiao):高耸的样子。
- 三吴:泛指南方吴、越等地区,这里指杭州一带。
【赏析】:
这首诗是苏轼在陪同朋友李公择游览金地(今江苏南京)佛牙时所作,表达了他对佛教教义以及佛教造像艺术的深刻理解和赞美之情。
诗的开头两句“薄伽梵相含空虚,化人分段同璠玙”,描述了佛教的空性观念与菩萨的化身特性。佛教认为一切事物都是无常的、虚幻的,而菩萨则以自己的修行体验,帮助众生摆脱痛苦,达到涅槃的境界。这里的“薄伽梵”指的是佛陀,“含”则是包容、包含的意思,表达了佛陀的慈悲与智慧;“化人”则是指菩萨或佛祖化身为人类的形象,以帮助人们觉悟。接着诗人写到“尔来示灭二千岁,真骨万里传中区”,描绘了佛教经典或佛骨历经两千年的流传,以及其对后世信徒的影响。
接下来的四句诗主要描写了佛牙本身的珍贵及其所带来的震撼:“钱塘有尼号法照,得自禁掖藏金铺。欲因此胜高构阁,假设象似开群愚。”这里提到了一位名叫法照的尼姑,她得到了珍贵的佛牙,并由此建造了一座阁楼,用来展示和弘扬佛法。佛牙被视为极其宝贵的物品,能够开启人们的慧眼,使他们远离愚昧。
五、六句“偶从好事至霅上,持出瞻玩相欢娱”描述了诗人偶然间来到了这个地方,并在那里欣赏到了佛牙,感到非常的快乐和满足。
接下来的句子“灵牙宝色玉不如,上有无数光明珠”,通过比较来形容佛牙的美丽和价值。佛牙不仅外观美丽,还散发着迷人的光泽,让人无法移开视线。同时,佛牙上的珍珠也象征着佛的智慧与慈悲。
第七、八句“庄严一一出御帑,蜿蜒绣袋荣砗磲”描述了佛牙上刻满了各种图案和文字,每一颗都显得庄严而神圣。这些雕刻不仅代表了佛陀的智慧,也体现了制作者的精湛技艺。
第九、十句“是时宾客尽上士,回向已登十地初”描绘了当时的场景,许多高僧大德都在欣赏和学习佛牙,他们的精神面貌达到了极高的境界。这一句也反映了佛教对于提升人们精神层面的重要性。
第十一、十二句“殷勤称赞出软语,坐人顾眄惊俗污”表现了人们对佛牙的赞美之词,以及这种赞美所带来的影响。这些赞美之词不仅是对佛牙之美的一种肯定,也是对佛法之善的一种赞扬。同时,这些赞美之词也让人们感受到了佛法的深邃与广大。
最后两句“因悲人生信如梦,浪逐声势霜鬓须”则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短暂的感慨以及对佛法的深刻理解。人生如同一场梦,而佛法则是引导我们走向真理的灯塔。在这里,“浪逐声势霜鬓须”意味着人生就像波涛一般起伏不定,而佛法则能让我们的心灵保持平静与宁静。
整首诗通过描绘佛牙的珍贵、佛像的美丽以及佛教带给人们的启示,展现了佛教文化的独特魅力。同时,诗人也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思考,表达了对于佛法的深刻理解和对人生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