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两黄檗,此中山是真。
碑看前代刻,僧值故乡人。
一宿禅房雨,经时客路尘。
将行更瞻礼,十二祖师身。
注释:
天下有两座黄檗寺,福州的这一座是真迹。
看碑前代所刻,僧人属于故乡人。
一夜宿在禅房雨中,经年客途尘土纷。
将要离去再瞻礼,十二祖师身相尊。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于唐大中五年(851)至六年(852)间游访福州黄檗山时所作,是一首题咏之作。诗中表达了诗人对黄檗山及其僧徒、道流深深的怀念之情。
“天下两黄檗,此中山是真。”黄檗寺在今福建省福州市晋安区鼓山镇境内,是禅宗五家之一的曹洞宗的发源地。黄檗寺与仰山寺并称“两黄”,而福州黄檗寺又以开山祖师法融被尊为“真黄檗”。诗一开头就点出福州黄檗寺是真正的黄檗寺。这里用一个“真”字突出了黄檗寺的地位和影响,也体现了诗人对黄檗寺的崇敬。
“碑看前代刻,僧值故乡人。”诗人来到黄檗寺,看到石碑上刻着唐代高僧法融的名字,不禁感慨万千。这里的“碑”指的是石碑,“前代刻”是指石碑上的刻文。法融大师是禅宗五家之一曹洞宗的创始人,他的事迹和思想对中国佛教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诗人通过石碑上的记载,感受到了法融大师的伟大。同时,他也感叹这些石碑已经成为历史的见证,而他自己却无法回到故乡去看望这些石碑,只能从远方遥望它们。这种情感深深地触动了诗人的心灵。
“一宿禅房雨,经时客路尘。”诗人在寺庙里住了一晚,第二天清晨醒来的时候,发现天空中正下着细雨。他走出禅房,发现路上已经积满了尘土。这里的“禅房”指的是和尚居住的地方,“雨”和“尘”都象征着旅途的艰难和艰辛。诗人通过这两个意象,表达了他对旅途的感慨和无奈。他感到自己像是一个匆匆过客,无法真正融入这个环境,只能在雨中行走,感受着旅途中的疲惫和困顿。
“将行更瞻礼,十二祖师身。”最后一句是诗人在离开黄檗寺时的感慨。他认为自己虽然来到了这个地方,但仍然无法完全了解这个地方的精神文化。因此,他在即将离开的时候,再次瞻望寺庙中的十二祖师像,希望能够从中获得更多的启示和感悟。这里的“十二祖师身”指的是寺庙里的十二位祖师像,他们是中国佛教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代表了中国佛教发展的方向和精神。诗人通过对他们的瞻望,表达了他对佛法的敬仰和对修行的向往。
整首诗语言简洁明了,意境深远,既表达了诗人对黄檗寺的敬仰之情,也抒发了他对旅途的感慨和无奈。诗中的意象丰富多样,既有自然景观,也有人文景观,既有历史背景,也有现实情境,构成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令人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