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廉强搅朔风起,朔雪飘飘洒中土。雪花着地不肯消,亿万苍生受寒苦。
天公刚被阴云遮,那知世人冻死如乱麻。人间愁叹之声不忍听,谁肯采摭传说闻达太上家。
地行贱臣无言责,私忧过计如杞国。揭云直欲上天门,首为苍生讼风伯。
天公倘信臣言怜世间,开阳阖阴不作难。便驱飞廉囚下酆都狱,急使飞雪作水流潺潺。
东方日出能照耀,坐令和气生人寰。
【注释】
- 飞廉强:指狂风。
- 朔风起:北风寒起,大雪纷飞。
- 朔雪飘飘洒中土:雪花飘洒在大地上。
- 雪花着地不肯消:雪花落到地上却不肯融化。
- 亿万苍生受寒苦:无数百姓遭受严寒之苦。
- 天公刚被阴云遮:天公刚刚被乌云遮蔽。
- 那知世人冻死如乱麻:谁能够料到世间的百姓冻死如同纠缠在一起的麻线一样。
- 人间愁叹之声不忍听:人间传来的愁苦叹息之声让人不忍心去听。
- 谁肯采摭传说闻达太上家:谁愿意收集这些传说并传播到太上老君那里。
- 杞国:古代杞国有个人怕天塌下来,经常站在房顶上看是否有征兆,结果真的有一天天塌了。
- 揭云直欲上天门:我揭云直接想要进入天上的门。
- 首为苍生讼风伯:我首先为百姓控诉那风神。
- 开阳阖阴不作难:天公如果相信我的话,就打开太阳和阴云的门不为难他们。
- 便驱飞廉囚下酆都狱:然后就把飞廉驱逐囚禁在地狱之中。
- 急使飞雪作水流潺潺:急忙让飞雪化作流水潺潺流淌。
- 东方日出能照耀:太阳从东方升起就能照射大地。
- 坐令和气生人寰:于是使和谐之气充满人间世界。
【赏析】
本诗是诗人杜甫的一首咏雪诗,借咏雪以抒情寄慨,抒写了作者对人民的深切同情与关爱。全诗语言平易流畅,感情沉郁激愤,形象鲜明生动。
此诗开头两句即写风雪之大。“飞廉”是传说中的一种恶风,这里用来形容北风呼啸,大雪飞舞的景象,使人感到风狂雪猛,天昏地暗。“朔风起”三字极言其势之烈,而“朔雪飘飘洒中土”,则又描绘了一幅漫天飞雪、银装素裹的壮美画卷。“雪花着地”三句,进一步渲染风雪肆虐、大地一片苍茫的景象。这几句中,“不肯消”、“苍生”、“乱麻”等语,均极其准确地捕捉住风雪肆虐的特征,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印象。
中间六句写人民在风雪中的苦难。“天公刚被阴云遮”,承上启下,由写风雪转向写人民。诗人想象天公刚刚遮挡住阳光,遮蔽住光明,那么人间必定是黑暗的。“冻死如乱麻”一句,将人民在风雪中的悲惨处境描写得非常具体,也极为形象。“愁叹之声不忍听”以下四句,写民间哀怨之声,令人不忍听闻。“愁叹”二字,概括了人民的痛苦心情;“不忍听”三个字,又表现了诗人对人民苦难的关注。“谁肯采摭传说闻达太上家”,意思是说,谁还愿意采集传说,去向那些高高在上、根本不关心人间疾苦的神祇们汇报呢?“杞国”典故在这里用得很巧妙。杞国有人担心天会塌下来,于是就站在高高的房顶上去看有没有征兆,后来果然天塌了下来,这个人也被压死了。“采摭传说”“闻达太上”,就是杞国人的行为。这一典故的运用很自然,也很有针对性,它既表现了当时社会上一些统治者只顾自己享乐、置人民疾苦于不顾的荒谬行为,也表达了诗人对这种行为的愤懑和不满之情。
最后四句写诗人对天公的责问。“地行贱臣无言责”,“贱臣”指杜甫自己,说自己虽然身处下层地位,但却不得不替老百姓说话,责问上天。“私忧过计如杞国”,意思是说,自己私下里忧虑的事情超过了杞国国君的忧虑,因为杞国的国君已经忧患到了连自己的国家都保不住的程度,而自己还有更深远的忧虑。“揭云直欲上天门”,“揭云”是说大声疾呼,“上天门”指天庭,即皇帝居住的地方。诗人用夸张的手法来写自己要求皇帝体恤民情、为民做主的强烈愿望。“首为苍生讼风伯”,这是全诗的重点所在。诗人把自己比作“苍生”的代表,要求替老百姓控诉那位专管刮风的风神。“便驱飞廉囚下酆都狱”,则是诗人对风神提出严正的责问,要把它囚禁到地狱中去过苦日子。这几句中,诗人运用了大量的神话传说和荒诞的想象,来表达自己对统治者的不满和对社会现实的担忧。
全诗以咏雪起兴,借咏雪而抒怀,借咏雪而生发议论,抒发了诗人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关怀,对统治者的强烈不满,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