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见翰林子,怅然怀昨游。
尽为泉下鬼,犹有水中沤。
屏迹今虽久,惊魂恐未收。
残年唯伏枕,几月不登楼。
促榻开青眼,论诗慰白头。
岭云遮薄暑,江雨湿新秋。
蔬饭惭无味,星轺强少留。
会难真可惜,老去只添愁。
明岁闻官满,高才副帝求。
功名随会遇,阀阅畅源流。
养大应知损,安卑且尚柔。
不孤将有托,吾说肯虚投。
郑致国宣义见过小山留饮叙旧
一见翰林子,怅然怀昨游。
尽为泉下鬼,犹有水中沤。
屏迹今虽久,惊魂恐未收。
残年唯伏枕,几月不登楼。
促榻开青眼,论诗慰白头。
岭云遮薄暑,江雨湿新秋。
蔬饭惭无味,星轺强少留。
会难真可惜,老去只添愁。
明岁闻官满,高才副帝求。
功名随会遇,阀阅畅源流。
养大应知损,安卑且尚柔。
不孤将有托,吾说肯虚投。
释义:诗人初次见到翰林子,心中不禁感慨,怀念起往日的游历。他虽然已经变成泉下的鬼,但仍然如同水中的泡沫一般,存在。他现在隐居在山林之中,但是内心的恐惧并没有消除。诗人感叹自己年纪已大,只能躺在床上,几个月都不上楼了。他们一起坐下来,打开话匣子,谈论诗歌来安慰彼此的白发。此时正值岭上的云遮住了夏天的酷热,江边的雨水湿润了秋天的气息。诗人对于自己的饮食感到惭愧,觉得没有滋味,而且由于公务繁忙,不得不暂时留在京城。当两人重逢时,都感到非常高兴,就像多年未见的朋友一样。诗人向郑致国表达了他的感激之情,同时也表示愿意将自己的见解和想法毫无保留地分享给他。
译文:一见翰林子,怅然怀昨游。尽为泉下鬼,犹有水中沤。屏迹今虽久,惊魂恐未收。残年唯伏枕,几月不登楼。促榻开青眼,论诗慰白头。岭云遮薄暑,江雨湿新秋。蔬饭惭无味,星轺强少留。会难真可惜,老去只添愁。明岁闻官满,高才副帝求。功名随会遇,阀阅畅源流。养大应知损,安卑且尚柔。不孤将有托,吾说肯虚投。
赏析:这首诗是郑致国宣义和诗人的一次重逢之作。诗人回忆起与郑致国的交往,感叹时间的流转和人事的变迁。同时,他也表达了对郑致国深深的感激和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