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昔登凌歊,西望历阳岸。
江空芦苇阔,日落烟雾散。
倏然别乡国,三载客淮甸。
赏心无复有,离渚但纷乱。
迩来治冤狱,文字堆几案。
置之步城堞,山川却对面。
崔嵬浮图出,巨笔插天半。
秀色凌丹青,长毫蘸河汉。
翻思宋武帝,此地尝壮观。
美人厌烦暑,挥衣待霜霰。
流芳千岁间,陵谷未云变。
碑阴杜牧题,缺玉稍可辨。
归魂招不得,旧土常情恋。
时作梁甫吟,清风忽吹断。
【注释】
①登历阳城:指游览历阳。历阳县在安徽和县东南,有古迹凌歊台,即今之赭山。②平昔:往日。③西望:往西看。④江空:江水空旷,指长江。⑤倏然:忽然。⑥三载:三年。⑦客淮甸:客居淮河两岸的乡间或城镇。⑧赏心:赏心悦目。⑨纷乱:杂乱。⑩迩来:近来。治冤狱:处理诉讼案件。⑩步城堞(dié):登上城楼。崔嵬(cuīwéi):高大、雄伟貌。浮图:佛教塔。13.巨笔插天半:用巨大的笔触描绘出高耸入天的塔身。14.宋武帝:南朝宋武帝刘裕,字德舆,小名寄奴,是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在建业(今江苏南京)建立南朝宋王朝,并在这里建造行宫和寺庙,其中著名的有“冶城”和“栖霞寺”。15.美人:指南朝宋武帝的女儿山阴公主。厌暑:厌烦炎热的夏天。16.挥衣:挥动衣服,形容急于脱下。17.流芳:指美好的名声,这里代指山阴公主。18.陵谷:指山陵与山谷,这里比喻世事变化。未云:没有说。19.碑阴:碑文刻写的地方。杜牧:唐代诗人,曾任司勋员外郎等职,因作《阿房宫赋》而知名。20.梁甫吟:指《梁甫吟》,乐府曲名,相传为杜甫所作。21.清风:这里指清风徐来的微风。22.忽吹断:忽然被风吹断。
【译文】
曾经攀登凌歊台远眺,西边遥望那历阳岸边。
江面空旷芦苇丛生,太阳落山烟雾散漫。
突然之间离别故乡国都,已经三年客居淮河一带。
欣赏美景的心情已不复存在,离开家乡只有一片纷乱。
近来忙于审理疑难案件,案卷堆积如同山峦般高峻。
把案件放在城楼上审查,面对山川却仿佛隔世相望。
矗立着高大雄伟的佛塔,笔势如巨龙刺破青天。
山峰秀丽胜过丹青,笔尖蘸着天河也难以比拟。
想到当年宋武帝曾在此壮观一时,美女厌倦了盛夏酷暑,挥手准备迎接寒霜和霰雨。
美名流传千年不衰,山河变迁仍不改旧观。
碑文阴面是杜牧题字,残损玉玺依稀可辨。
我的灵魂不能回到故土,旧地情怀总是难舍。
时常吟诵梁甫吟诗以自慰,突然一阵清风打断吟声。
【赏析】
这是一首登临历阳城望凌歊台时所写之作。全诗前四句叙事,五至八句写景,九至十三句抒情,十四至十八句议论,最后两句收束全篇,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悲愤之情和对历史的评述。
此诗首句点题,说明自己登临凌歊台的缘由。次句写登临的目的,是为了遥望历阳岸边的景物。“西望历阳岸”一句中,既写出了自己身处异地,又暗含了对故国的怀念之情。第三句中“江空”一词,表明了长江之阔;“烟散”则暗示了日落之时,夕阳余晖映照下的江面景色。至此,诗人的思绪也随之飞向了遥远的江南。第四句中“倏然”二字,表达了诗人对于离别故乡的感伤之情。
诗人开始描写自己在历阳城的所见所闻。“三载客淮甸”,这一句中,既表明了诗人在历阳城的时间已有三年,又暗示了他此时的心情。“赏心无复有”,这句中既表达了诗人对过去美好时光的回忆,又暗示了他此时的心境已然不同。“离渚但纷乱”一句,既表达了诗人对于故乡的思念之情,又暗示了他对当前生活状态的不满。
诗人在历阳城的所见所闻,引发了他对于历史的回忆和思考。“迩来治冤狱,文字堆几案。”这两句中,既表达了诗人对于当时社会现象的不满,又暗示了他对未来的美好期许。“置之步城堞,山川却对面。”这两句中,既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美景的欣赏,又暗示了他对于人生的感慨。“崔嵬浮图出,巨笔插天半。”这两句中,既表达了诗人对于佛教文化的敬仰之情,又暗示了他对于人生哲理的领悟。
诗人在历阳城的所见所闻,还引发了他对于历史和文化的思考。“宋武帝尝壮观,美人厌烦暑,挥衣待霜霰。”这两句中,既表达了诗人对历史人物的赞美之情,又暗示了他对于人生态度的思考。“流芳千岁间,陵谷未云变。”这两句中,既表达了诗人对于历史人物的赞美之情,又暗示了他对于历史沧桑变化的感叹。
诗人在历阳城的所见所闻,还引发了他对人生命运的思考。“归魂招不得,旧土常情恋。”这两句中,既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又暗示了他对于人生价值的追问。
诗人通过抒发自己的情感,表达了自己对于未来的期待和信心。“时作梁甫吟,清风忽吹断。”这两句中,既表达了诗人对于未来生活的乐观情绪,又暗示了他对于人生道路的信心和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