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东二十里,寺有古石城。
过尽绿桑野,还依流水行。
水穷山亦合,老木一区平。
藓留虎豹迹,岩多猿狖鸣。
楼殿横涧阴,像塑铅黄剥。
庭中有高花,碧叶抱丹渥。
不知何岁年,舂容镇柔濯。
山僧亦庞眉,发语颇真朴。
却读罗泰碑,始知征战场。
赤谷纳箭血,夜鬼嗥冷创。
云雾第黯黪,英雄今则亡。
谁建大法宇,救援弘津梁。
每来即忘还,览古恣吟眺。
沿崖采菖蒲,兴发辄长啸。
偶随辟书起,末路遂难料。
十年未能归,应为山僧诮。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维在石城寺的一首题壁诗。以下是对其逐句的翻译与赏析:
- 怀当涂石城寺: 怀念在石城寺的岁月。
- “怀”:思念。
- “当涂”:指石城寺所在的地点。
- “石城”:寺庙名。
- 城东二十里,寺有古石城。: 在城东大约二十里的地方有一个古老而坚固的石头建筑。
- “城东二十里”,指出石城的地理位置。
- “寺有古石城”,表明石城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
- “古石城”,暗示了这座寺庙的历史沉淀。
- 过尽绿桑野,还依流水行。: 走过了满眼绿色桑田,依然沿着流水前行。
- “过尽绿桑野”,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画面。
- “还依流水行”,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留恋。
- 水穷山亦合,老木一区平。: 当水流到尽头时,山峦也似乎闭合起来,一片苍老的树林呈现出一片平坦的景象。
- “水穷山亦合”,形象地描述了河流流动到尽头,周围的山峦也仿佛与之相合,形成一种宁静的氛围。
- “老木一区平”,强调了这片树林的古老与平静。
- 藓留虎豹迹,岩多猿狖鸣。: 苔藓覆盖着虎豹的痕迹,岩石上多猿猴的叫声。
- “藓留虎豹迹”,描绘了苔藓的生长环境与生态多样性。
- “岩多猿狖鸣”,突出了岩石的独特景观与野生动物的和谐共存。
- 楼殿横涧阴,像塑铅黄剥。: 楼阁殿宇横跨在深涧之上,佛像雕塑因年代久远而显得斑驳脱落。
- “楼殿横涧阴”,形容了建筑物与自然环境的融合。
- “像塑铅黄剥”,反映了佛像雕塑的老化现象。
- 庭中有高花,碧叶抱丹渥。: 庭院中生长着高高的花朵,绿色的叶子紧紧抱住鲜艳的花朵。
- “庭中有高花”,描绘了花园的美丽景色。
- “碧叶抱丹渥”,形容了花朵与绿叶相互映衬的生动画面。
- 不知何岁年,舂容镇柔濯。: 不知道这是哪一年,春天的阳光总是那么柔和温暖。
- “不知何岁年”,表达了时间的流逝与变迁。
- “舂容镇柔濯”,形容春天阳光的温暖与舒适。
- 山僧亦庞眉,发语颇真朴。: 山中的和尚也有一头浓密的眉毛,说话很真诚朴实。
- “山僧亦庞眉”,描绘了和尚的外貌特征。
- “发语颇真朴”,强调了说话的真实性与朴素性。
- 却读罗泰碑,始知征战场。: 突然读到罗泰的墓碑,才知道这里曾是战争的战场。
- “却读罗泰碑”,表现出诗人的好奇与求知欲。
- “始知征战场”,揭示了战争的残酷与历史的沉重。
- 赤谷纳箭血,夜鬼嗥冷创。: 赤谷中曾经发生过激烈战斗,夜晚的鬼哭狼嚎让人感到寒冷和悲伤。
- “赤谷纳箭血”,描绘了战场上的血腥景象。
- “夜鬼嗥冷创”,形容了夜间战斗带来的恐怖氛围。
- 云雾第黯黪,英雄今则亡。: 云雾弥漫的天空显得暗淡无光,英雄人物如今都已逝去。
- “云雾第一黯黪”,传达出一种悲凉与迷茫的感觉。
- “英雄今则亡”,强调了英雄人物的消逝和历史的变迁。
- 谁建大法宇,救援弘津梁。: 是谁建立了宏伟的佛寺,为众生提供庇护和引导?
- “谁建大法宇”,提出了一个疑问,引发了对佛教寺庙的思考。
- “救援弘津梁”,表达了佛教寺庙对于众生的重要性和作用。
- 每来即忘还,览古恣吟眺。: 每当来这里,我都会忘记回家,随意地吟咏和眺望古迹。
- “每来即忘还”,体现了诗人对这个地方的喜爱和依恋。
- “览古恣吟眺”,展示了诗人对古代文化的热爱和向往。
- 沿崖采菖蒲,兴发辄长啸。: 沿着山崖采摘菖蒲,心情一振就长啸一声。
- “采菖蒲”,描绘了诗人采集植物的场景。
- “兴发辄长啸”,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愉悦和自由。
- 偶随辟书起,末路遂难料。: 偶尔跟随官府的命令出发,但最终的结局难以预料。
- “偶随辟书起”,表现了诗人的无奈和被动。
- “末路遂难料”,强调了命运的无常和不可预测性。
- 十年未能归,应为山僧诮。: 已经十年没有回家,恐怕会被山中的僧人笑话吧。
- “十年未能归”,反映了诗人长期的羁留和思乡之情。
- “应为山僧诮”,表达了诗人对自己行为的自嘲和担忧。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想象力,展现了石城寺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同时融入了作者的情感和思考。通过对诗句的分析和解读,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诗歌的内涵和艺术魅力,感受到诗人对自然、历史和文化的敬畏之情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