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塘水未涨,荷芰新展绿。
游子惬轻衣,步与孤云逐。
初临寺外桥,已听钟声肃。
徐登山后亭,葱苍翳松竹。
诸峰却罗列,龙蛇互奔触。
红绡卷晴霞,白云落孤鹜。
了然身世忘,岂念冠带束。
平时谬持节,善地甘厚禄。
更穷泉石乐,曾未伸启沃。
何以报君恩,尧天漫凝目。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李白。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和赏析:
题净惠院
方塘水未涨,荷芰新展绿。
游子惬轻衣,步与孤云逐。
初临寺外桥,已听钟声肃。
徐登山后亭,葱苍翳松竹。
诸峰却罗列,龙蛇互奔触。
红绡卷晴霞,白云落孤鹜。
了然身世忘,岂念冠带束。
平时谬持节,善地甘厚禄。
更穷泉石乐,曾未伸启沃。
何以报君恩,尧天漫凝目。
译文
- 池塘里的水还没有涨满,荷叶和菱角刚刚展开绿色。
- 游子穿着轻松的衣服,脚步轻盈地追随着孤独的云朵。
- 刚来到寺院外的桥梁上,就听到钟声清脆而庄严。
- 缓缓走到后面的山亭,四周被翠绿的松树和竹子所覆盖。
- 周围的山峰排列得如同罗列的棋子,仿佛龙蛇在相互追逐。
- 红色的丝绢卷起了晴朗天空中的霞光,白色的云雾飘落在孤独的野鸭身上。
- 心中顿时明白自己的身份和地位已经超脱于世俗之外,忘记了世俗的礼帽束缚。
- 曾经错误地认为拥有官职是尊贵的标志,享受着丰厚的俸禄。
- 更应该寻找泉水和石头的乐趣,但从未真正地向君王进献过忠言。
- 用什么来报答君王的恩情呢?只能仰望那遥远的尧天,默默注视着他的面容。
注释
- 方塘水未涨: 方塘指方形的池塘。未涨指的是水位尚未上涨,可能是指夏季时节或早晨时分。
- 荷芰新展绿: 荷叶和菱角刚从水中探出头来,显得生机勃勃。
- 游子惬轻衣: 游子即外出游历的人,惬表示满足、愉悦的心情。轻衣意味着衣服轻薄舒适,便于行动。
- 步与孤云逐: 步行时似乎能追随孤独的云朵,形容行走时的轻盈和自由。
- 初临寺外桥: 刚开始到达寺院外的一座桥。
- 已听钟声肃: 听到了寺庙里钟声的回响,肃表示庄重、严肃。
- 徐登山后亭: 慢慢地登上山后的小亭子,徐表示缓慢、从容。
- 葱苍翳松竹: 四周的松树和竹子郁郁葱葱,遮盖着整个山后的小亭子,形成了一个幽静的环境。
- 诸峰却罗列: 周围的山峰像罗列一般分布,形容山峰众多且错落有致。
- 龙蛇互奔触: 龙和蛇在相互追逐奔跑,比喻山势起伏、变化多端。
- 红绡卷晴霞: 红色的绸缎般的云彩被风吹起,卷曲如纱巾。
- 白云落孤鹜: 白色云朵像孤鹜(一只鸭子)一样降落在水面上,形成一幅美丽的画面。
- 了然身世忘: 明白了自己的身世和处境,感到释然无累。
- 岂念冠带束: 不再去考虑身上的官服和束带,表示放下了功名利禄的追求。
- 平素谬持节: 平时错误地认为拥有官职是一种荣耀。
- 善地甘厚禄: 在良好的环境中享受丰厚的俸禄,暗示曾经有过的误解和追求。
- 更穷泉石乐: 更加喜爱在泉水石头旁寻找乐趣。
- 曾未伸启沃: 以前未曾向君王进献过忠言。
- 何以报君恩: 用什么方式来回报君王的恩情?
- 尧天漫凝目: 只能仰望那遥远的地方——尧帝的天空,默默注视其容颜,表达无法回报之意。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游子在净惠院的感受和心境变化。诗中通过描绘方塘、荷叶、云朵等自然景物,以及寺庙、山亭、松竹等环境,营造了一个宁静和谐的氛围。诗人通过游子的身姿和动作,展现了内心的自在和超然。同时,通过对周围山峰的描写,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和赞美。结尾处,诗人用“何以报君恩”表达了对君王恩情的感激之情,但同时也流露出一种无奈和惆怅的情绪。全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充满了诗意和哲理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