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见团圆桂景森,清辉一片本常今。
欲看静夜千家昼,先扫长空万里阴。
宇宙光明思佛掌,儿童颦蹙见人心。
茫茫千里凭谁问,每使良辰罢访寻。
【注释】
八月十四至十六日无月二首:指元丰七年(1084年)八月间,王安石罢相,被贬为江宁(今属江苏)知府。此时他正谪居在江宁。
桂景森:桂花盛开的景色。
清辉一片本常今:明月如镜照大地,普照人间,这是平常景象。
静夜千家昼:寂静无声的夜晚却有万家灯火,犹如白天。
长空万里阴:夜空万里无云,只有乌云。
佛掌:佛教中说佛的手是光明的掌心,这里比喻月光皎洁明净。
儿童颦蹙见人心:小孩儿皱着小眉头,表现出他们内心的痛苦和不安。
茫茫千里凭谁问:茫茫的千里之外,有谁能知道我的心事?
每使良辰罢访寻:每当美好的时光,我只好放下手头的事情去探访。
【赏析】
此诗是诗人贬居江宁时所作,写中秋之夜月色皎洁,诗人思念故土、亲友,感慨身世。全诗语言朴素,感情真切动人,反映了一个封建官僚被贬后的思想情绪。
“不见团圆桂景森”,首句开门见山,点题。诗人被贬谪到偏远之地,不能像往年一样和家人一起赏月,心中不免惆怅。
“清辉一片本常今”,第二句写诗人看到明亮的月光洒在大地上,普照着人间万物,与往昔没有两样。这两句表面上写赏月,实则表现了作者对故乡生活的怀念之情。
“欲看静夜千家昼”,第三句写诗人想象中的夜景,寂静的夜晚中万家灯火通明,犹如白昼。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繁华热闹的羡慕之情。
“先扫长空万里阴”,第四句写诗人看到天空万里无云,只有乌云遮住月亮。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忧虑之情。
“宇宙光明思佛掌”,第五句诗人想象佛掌般的月光普照大地,照耀万物。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光明的渴望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儿童颦蹙见人心”,第六句写诗人看到孩子们皱眉紧锁,表现出他们的不满和痛苦。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人们内心的担忧和同情。
“茫茫千里凭谁问”,最后两句表达诗人在广阔天地间感到孤独无助的心情。
全诗通过诗人的所见所感抒发了他对于家乡的深切思念之情,同时反映出他在政治风波中遭受打击后的无奈和悲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