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中景色正萧森,月色超然重古今。
要使万方倾素采,那知三日翳重阴。
晦冥欲害天公眼,想像难忘海宇心。
决断浮云须好手,明年此夕要追寻。
释义:
八月十四到十六日没有月亮两首
秋天景色正萧森,月色超然重古今。
要使万方倾素采,那知三日翳重阴。
晦冥欲害天公眼,想像难忘海宇心。
决断浮云须好手,明年此夕要追寻。
注释:
八月十四到十六日:指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前后的两天。
无月二首:指《无月》诗二首。
秋中景色正萧森:秋日里景色萧条。
月色超然重古今:月色皎洁,超然物外,历古至今。
要使万方倾素采:要让天下万物都呈现出洁白如玉的颜色。
那知三日翳重阴:哪知道这三天里,天空布满了乌云遮蔽了日光。
晦冥:昏暗不明。
害天公眼:损害上天的眼睛。
想像:想象。
难忘:难以忘怀。
决断浮云须好手:要决断浮云(指云彩)必须要有好本领的人。
决:决断,决定。
浮云:飘浮的云彩。
须好手:必须得有好手法的人。
赏析:
这是一首咏月抒怀之作,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全诗以“无月”为主题,通过对月色的描写和对天气变化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诗人通过描绘秋日景色的萧索来引出对月色的赞美。他写道:“秋中景色正萧森,月色超然重古今。”这里的“萧森”形容了秋天的萧瑟气息,而“超然”则表达了月色的明亮与高远。通过对比古今之月,诗人赞叹月色之美,为后文的抒情打下了基调。
诗人又表达了对月色变幻无常的理解。他写道:“要使万方倾素采,那知三日翳重阴。”这里的“倾素采”指的是月光洒满大地,如同素白的绸缎一样;而“翳重阴”则是指天空中乌云密布,遮蔽了阳光。诗人通过对比这两种景象,表达了对自然变化无常的感慨,同时也暗示了他对未来的期待和向往。
在最后两句中,诗人再次表达了对月色的赞美和对未来的憧憬。他写道:“晦冥欲害天公眼,想像难忘海宇心。”这里的“晦冥”指的是昏暗不明的天气,而“海宇心”则是指胸怀壮志或抱负。诗人通过表达对自然美景的怀念和对自己未来的期望,展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信心。
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既有对自然的赞美也有对未来的期待,是一首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