蛰龙道已成,升降得自在。
渊无百尺深,窍穴通沧海。
【注释】
蛰龙:冬眠中的龙。道:指龙的脊背,也指龙的形体。升降:指龙的升腾和潜藏。自在:自由自在。渊:深水潭,此指龙的脊背,也比喻人的心胸。百尺深:比喻心胸狭窄。窍穴:洞穴、孔道,比喻人的思想。沧海:大海。比喻广大无边的世界。
【赏析】
《龙渊二首》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诗中以生动形象的笔触描绘了龙在自然界的形象及其特点,同时寄寓了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全诗意境开阔,气势磅礴,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深刻观察与独到见解,以及他对国家前途和个人命运的深深忧虑。
首句“蛰龙道已成”,意谓蛰伏已久的龙已完全苏醒,其道(即脊背)已完全显露,无需再隐藏身形,可以自由自在地遨游于天地间。这句诗通过龙的觉醒,寓意着社会变革或新的时代的到来,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自己即将实现抱负的信心与期待。
次句“升降得自在”,则是对龙在变化过程中的灵活自如进行了进一步的描绘。在这里,“升降”既是指龙在水中的上下移动,也象征着人世间的升迁与降黜。而“得自在”则表达了龙在变幻莫测的环境中依然能保持自我、不受拘束的境界。这一描述不仅赞美了龙的精神风貌,也反映了作者对于自由精神的追求和向往。
第三句“渊无百尺深”,意味着龙的脊背虽然宽广如海,但却并不深不见底。这里,“渊”指的是龙的脊背,而“百尺深”则形容了龙脊背的广阔无垠;“无”字的使用则强调了这种广阔并非空洞而无物,而是蕴含了深厚的内涵和力量。同时,这也暗示了作者对于国家、民族未来充满信心,相信只要我们团结一心,就能够克服一切困难和障碍,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末句“窍穴通沧海”,是对前文的深化与升华。这里的“窍穴”指的是龙的体内通道,而“沧海”则象征着广袤无垠的大海。通过这个比喻,诗人表达了自己对于国家、民族未来的坚定信念以及对美好未来的无限憧憬。他相信只要我们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就能够像龙一样翱翔于九天之上,俯瞰大地、洞察万物。
《龙渊二首》这首诗通过对龙的形象描绘,展示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观与神秘力量,同时也寄托了作者对于国家、民族和人生道路的深刻思考与独特见解。它不仅是一首具有高度艺术价值的诗歌作品,更是一篇充满哲理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