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人九顿首,遇事三折肱。
虽知少为狂,正复老可憎。
吾今有储粟,吾昔有短檠。
鲁论训何如,周易读未曾。
言归又言归,儿女唤不应。

【注释】

逢人九顿首:每遇见一个人就向对方行九拜之礼,表示敬意。折肱:折断了胳膊。比喻经历了挫折。少为狂:年轻时过于狂妄。老可憎:年老时令人厌恶。储粟:储备粮食。短檠:手杖。鲁论:指《论语》。何如:怎么样?曾:通“惩”,惩罚、惩治。言归:说回、回头。儿女唤不应:子女呼唤他的名字,他不应声。

【赏析】

此诗是作者对友人范宪东叔出镇潼川(今四川三台县)的临别赠言。全诗以直抒胸臆为主,用典贴切而自然,情真意切,语浅意深,耐人寻味。

第一句“逢人九顿首”,是诗人对朋友范宪东叔出帅之地潼川的祝愿。潼川地处蜀地,山高水险,道路崎岖,范宪东叔此行,当会遭遇许多艰难。诗人在临别之际,特意叮嘱朋友要多加小心,并祝愿他一路顺风,平安抵达目的地。这一句既表达了诗人对好友的深厚情谊,又体现了他对朋友的关心和牵挂。

第二句“遇事三折肱”,是诗人对范宪东叔即将面临的挑战的预言。这句话中的“折肱”一词,出自《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原意为医生治病时需要用刀割开手臂上的肿块,然后将肉缝合起来。后来引申为比喻经历挫折、磨难的意思。诗人通过这个典故,告诫范宪东叔在出帅潼川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很多困难和挑战,需要有足够的勇气和毅力去克服它们。

第三句“虽知少为狂,正复老可憎”,是对范宪东叔性格特点的概括。这里的“狂”是指年轻时的狂妄自大;而“老可憎”则是指年老时的让人厌恶的行为或言论。诗人通过这两个词语,表达了对范宪东叔年轻时期行为的评价以及对其年老时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的担忧。同时,也暗示了范宪东叔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仍要保持冷静、理智的态度。

第四句“吾今有储粟,吾昔有短檠”,是诗人对自己当前状况的说明。这里的“储粟”指的是储备足够的粮食,用以应对可能出现的饥荒;而“短檠”则是手杖,象征着老人的智慧和经验。诗人用这两个词来表达自己在面对生活的种种困难时,能够保持镇定自若,从容应对的态度。同时,也暗示了自己虽然年岁已高,但仍保持着一颗积极进取的心。

第五句“鲁论训何如,周易读未曾”,是诗人对朋友范宪东叔学识水平的质疑。这里的“鲁论”指的是儒家经典之一《论语》,而“周易”则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经典著作。诗人在这里用两个反问句的形式,表达了自己对范宪东叔学问水平的看法。他认为范宪东叔在出帅潼川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很多来自不同领域的挑战和问题,而这些问题都需要深厚的学识和智慧才能解决。因此,诗人认为范宪东叔可能需要加强自己的知识储备,以便更好地应对这些挑战。

第六句“言归又言归,儿女唤不应”,是诗人对范宪东叔与家人团聚情景的描绘。这里的“言归”指的是回到家中,和家人团聚;而“儿女唤不应”则是指孩子们在呼唤他的名字时,他应而不响的情形。诗人通过描绘这一温馨的场景,表达了对范宪东叔家庭幸福的祝愿,同时也反映了他对范宪东叔出帅潼川期间家庭生活的关切。

整首诗以直抒胸臆的方式表达了诗人对友人范宪东叔出帅潼川的祝福和担忧之情,语言朴实无华而又充满真挚情感。通过对人物、事件和场景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生活的感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