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都循吏无墨绶,密令忽用为三公。
仁人遭时乃自见,不系官爵污与隆。
黄君崎岖发半白,得县吾州沧海东。
平生经术久未试,今幸小试难为功。
休声出自士论众,遗爱见于民力穷。
如君作吏岂择便,第勿谓难斯令终。
嗟余欲归归未得,观政不在渔樵中。
逢人每似卓傅传,此道万古君王同。
送黄子闻得县瑞安
西都循吏无墨绶,密令忽用为三公。
仁人遭时乃自见,不系官爵污与隆。
黄君崎岖发半白,得县吾州沧海东。
平生经术久未试,今幸小试难为功。
休声出自士论众,遗爱见于民力穷。
如君作吏岂择便,第勿谓难斯令终。
嗟余欲归归未得,观政不在渔樵中。
逢人每似卓傅传,此道万古君王同。
【注释】
①“西都”,指长安。②“墨绶”,汉代官员佩带的一种黑色丝绳,表示高官显贵,但不得随便更换。③“密令”:皇帝直接下的命令。④“三公”:古代中央最高行政长官的职位之一。⑤“发”,花白,这里指年老。⑥“小试”,小小的试验,引申为试用、考验。⑦“休声”,好的声誉或名声。⑧《卓异传》:西汉末年,董仲舒因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被汉武帝任命为太中大夫。《卓异传》是一部记载卓异事迹的历史书籍。⑨“此道”,指儒家治国之道。⑩“君王”:皇帝。⑪“渔樵”:指隐者。⑫“傅”:通“附”。⑬“遇”:遇到。⑭“逢人”,遇见的人。⑮“卓”,杰出。⑯“傅傅”,即“傅会”,指投机钻营。⑰“传”,指传记。⑱ “君”:对人的尊称。⑲ “此道”,此道理、此法度。⑳ 万古:千年,形容时间久远。㉑“君”:你。㉒ 归,回家。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黄子闻(名不详)得官于某地,作者以送别之礼,勉励他不要因为官位而放弃儒家的正道,同时表达了自己渴望归乡的心情。全诗结构谨严,语言流畅自然;既表现了作者的诚挚友谊,又体现了他对时政的关切。
第一联写黄子闻初出仕时的情形。当时朝廷没有给这位新到任的官员封官赐禄,而是突然提拔他担任重要的官职。这在当时是一种破格的举动,表明朝廷对他寄予厚望,希望他能有所作为。
第二联进一步说明黄子闻能够得到重用的原因是因为他具备了仁爱的品德。即使他在仕途上遭遇坎坷,但凭借着自己的才华和努力,终于在地方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这种成就不仅让他个人感到欣慰,也让当地百姓受益匪浅。
第三联表达了作者对黄子闻的祝愿和鼓励。他认为黄子闻应该珍惜这个机会,不要因为官位而忘记了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同时,他也提醒黄子闻要谨慎对待权力,不要因为一时的成功而骄傲自满。
第四联则进一步强调了作者的观点。他认为黄子闻应该始终坚守自己的道德准则,不要因为外界的纷扰而改变初衷。只有如此,才能在官场中立于不败之地,成为一位受人尊敬的好官。
第五联表达了作者对黄子闻的祝福和期望。他认为黄子闻在官场上的前途一片光明,不久将会取得更大的成就。同时,他也希望黄子闻能保持谦虚低调的态度,不要因为一时的成功而忘乎所以。
第六联则是全诗的主旨所在。它通过比喻和寓言的形式,向黄子闻传达了一种深刻的思想——无论身处何种境遇,都应该坚持自己的信仰和理想,不被外界的纷扰所干扰;同时,也要关注民生疾苦,为百姓谋福利。这种思想对于任何时代的人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最后一句是全诗的结尾,也是对黄子闻的期许。它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无奈与期盼,同时也透露出他对未来的不确定感。这种情感深深地打动了读者的心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