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客元耕嵩岳田,得游衡岳亦前缘。
避兵径度吾岂忍,欲雨还休神所怜。
世乱不妨松偃蹇,村空更觉水潺湲。
非无拄杖终伤老,负此名山四十年。
衡岳道中其一
野客元耕嵩岳田,得游衡岳亦前缘。
避兵径度吾岂忍,欲雨还休神所怜。
世乱不妨松偃蹇,村空更觉水潺湲。
非无拄杖终伤老,负此名山四十年。
注释:
- 野客元耕嵩岳田,得游衡岳亦前缘。
- “野客”指的是隐居的隐士或者游客;“元耕”表示开始耕种;“嵩岳”指的是嵩山;“田”则是指耕作的土地。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开始在嵩山耕种,并有机会游览衡山,这是前世的因缘。
- 避兵径度吾岂忍,欲雨还休神所怜。
- “避兵”指的是躲避战乱;“径度”即直接经过;“吾岂忍”表示我不忍心;“神所怜”则是指神灵怜悯。这里描述了诗人在战乱中经过衡山,感到不忍与怜悯。
- 世乱不妨松偃蹇,村空更觉水潺湲。
- “世乱”指乱世;“松偃蹇”形容即使处于混乱之中,松树依然挺拔不屈;“村空”表示村庄空荡;“水潺湲”形容水流声连绵不断。这句话描绘了乱世中松树依然挺拔的景象和村庄的空旷感。
- 非无拄杖终伤老,负此名山四十年。
- “非无”意为不是没有;“拄杖”是手杖,象征行走工具;“终伤老”表示最终会因为年老而受伤;“负此名山四十年”则是指背井离乡,长期居住于此。这句话表达了诗人虽然对衡山有深厚感情,但因年老体衰,不得不离开此地,背负着对衡山的感情生活了四十年。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衡山的描述,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以及内心的感慨。诗人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将自己比作是一个在乱世中耕作的野客,通过亲身经历,表达了对自然的赞美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诗中既有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也有对人生境遇的深刻感悟,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