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哦豳人诗,九月欲授衣。
方当流火辰,先已戒其期。
当春非不蚕,入夏非不丝。
一寸不上身,止为忧啼饥。
蚕毕起功绩,关心听鸣鵙。
岂不念人生,所急在衣食。
衣单寒不御,鹑结百千缕。
轻裘那得知,凄其良自苦。
穷冬岁将往,雪片大如掌。
怜他昨日织,安知今日纺。
娇痴贵安女,未始识机杼。
纨绮厌不华,缯帛何曾数。
贫富固有分,茫茫何足论。
感触此时心,宁不哀穷困。
冯谁歌七月,俾汝知时节。
塞墐聊补纫,团栾围榾柮。
【译文】
冬天的积雪使织纺妇感到忧心,她长年吟咏豳地的民歌,九月就要准备衣服了。正当流火时节,就已提前准备着,到了春天,不是不养蚕,夏天也不是不缫丝。只是一寸布帛没有穿上身,只为担心孩子啼饥受饿。当蚕结茧后,纺织女便开始工作,关心地听鸣鸠的声音。难道人们不想念人生吗?人们所着急的事,是衣食问题。衣单寒不御寒,鹑结百千缕。轻裘那知道寒冷,凄其良自苦。穷冬岁将往,大雪片大如掌。可怜昨天还在织,哪里知道今天还在纺。娇痴的贵家女儿,从未识机杼。纨绮厌不华,缯帛何曾数?贫富固有分,茫茫何足论。触动此时心,宁不哀穷困?冯谁歌七月,俾汝知时节。塞墐聊补纫,团栾围榾柮。
赏析:
《织妇辞二首》是唐代诗人杜甫借“织妇”之口,揭露封建社会妇女遭受压迫和剥削的真实情况。此诗为第二首。
第一首写织妇对丈夫的思念。“悯”字表明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诗的前四句,以问答的形式,描写了织妇在冬日严寒中仍不停地纺织的情景。织妇对丈夫的思念,使她长年吟咏豳地民歌,九月就要准备衣服了。正当流火时节,就已提前准备着,到了春天,不是不养蚕,夏天也不是不缫丝。只是一寸布帛没有穿上身,只为担心孩子啼饥受饿。当蚕结茧后,纺织女便开始工作,关心地听鸣鸠的声音。难道人们不想念人生吗?人们所着急的事,是衣食问题。衣单寒不御寒,鹑结百千缕。轻裘那知道寒冷,凄其良自苦。穷冬岁将往,大雪片大如掌。可怜昨天还在织,哪里知道今天还在纺。娇痴的贵家女儿,从未识机杼。纨绮厌不华,缯帛何曾数?贫富固有分,茫茫何足论。触动此时心,宁不哀穷困!冯谁歌七月,俾汝知时节。塞墐聊补纫,团栾围榾柮。
这首诗反映了织妇对丈夫的思念之情。前四句写她在冬日严寒中仍不停地纺织的情景。中间四句,写她在养蚕缫丝时对丈夫的牵挂。最后四句写她在丈夫离家后的生活困境。全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深刻揭示了封建社会妇女遭受压迫和剥削的真实情况。
第二首描绘了织妇的辛勤劳作和生活困苦。开头四句写她日夜辛勤劳作的情形。“怜他昨日织”,写出了她对过去劳动成果的珍惜。接着八句写她对未来生活的忧虑。“娇痴贵安女”,“娇痴”二字,既写出了她的性格特点,又写出了她的身份地位,“贵”字则写出了她的不幸遭遇。最后四句写她对自己未来命运的担忧。“穷冬岁将晚”一句,不仅点明了季节,而且暗示了时间的推移;“雪片大如掌”,既写出了天气的寒冷,也暗示了生活的艰难;而“怜他昨日织”一句,则更是对她命运的同情与感慨!
此诗共八句二十韵,每四句成一联,共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四句写冬夜之景及纺织妇的勤劳;第二层四句写织妇对未来生活的忧虑与不安。全诗用词简练,语言质朴,情感深沉,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