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生大江东,与江不相识。
一日作远游,江头因目极。
桃花春未涨,水落略见石。
望断淮山青,隔岸才咫尺。
恃此一苇航,焉能恨南极。
云屯十万众,守卫以人力。
抚御有良将,成城众心得。
江淮唇齿势,如家护墙壁。
守淮即守江,淮民须爱惜。
我朝圣泽深,不在险在德。
慈俭今天子,迩遐无间隔。
大臣百执事,根本共培植。

这首诗是李白在石潭道中追赋《大江》之作。诗中表达了他对大江的赞美和对国家安定繁荣的美好祝愿。

首句“我生大江东”,诗人以自我为出发点,表达出自己生长在大江之东,与江水相伴长大。这一句既表明了诗人的出生地和生长经历,也暗示了他对于江水的深厚感情。

第二句“与江不相识”,诗人表示自己从未真正了解过江水。这可能是因为诗人从小在大江南北生活,但并没有真正深入到江水中去体验它的真实面貌。然而这句诗却透露出一种深沉的情感,仿佛诗人与江水之间有一种难以言喻的默契,但又似乎总是隔着一层薄雾。

第三句“一日作远游”,诗人开始了他的大江之旅。这一天他踏上了远行的旅程,心中充满了期待和兴奋。这一句描绘了诗人的远行场景,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对于未来生活的向往和憧憬。

第四句“江头因目极”,诗人抵达了江头,眼前的景象让他不禁感叹不已。桃花盛开,春意盎然,江水也因为春天的到来而显得更加清澈见底。这里的江水不仅代表了大江本身,还象征着诗人心中的清纯和美好。

第五句“望断淮山青”,诗人继续在江边游览,他的视野越过了淮山,看到了远方的青翠景色。这里的淮山代表着中原大地,是诗人心中的重要象征之一。他通过望断淮山来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第六句“隔岸才咫尺”,诗人的视线越过淮山,又回到了眼前的江面上。他发现两岸之间的距离虽然只有咫尺之遥,但却如同隔世般遥远。这里的“咫尺”和“千里”形成鲜明的对比,进一步突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无奈。

第七句“恃此一苇航”,诗人用“一苇航”来形容自己的旅行方式。他只依靠一根苇草作为船桨来划行,这种简陋的旅行方式却让他感到无比满足。这里既体现了诗人的冒险精神,也反映了他对自由和独立的需求。

第八句“焉能恨南极”,诗人在这里表达了自己的坚定信念。即使面临困难和挫折,他也绝不后悔自己的选择。这里的“南极”象征着遥远的目标和追求,也是诗人心中的理想之地。

第九句“云屯十万众,守卫以人力”,描述了大江周围的自然景观。大量的云团聚集在一起,形成了壮观的景象。同时,这些云团也象征着大江周围人民的团结和力量。

第十句“抚御有良将,成城众心得”,诗人称赞了那些善于治理国家的领导者和人民。他们通过智慧和勇气,成功地建立了一个坚固的国家。这里的“成城”意味着建立和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第十一句“江淮唇齿势,如家护墙壁”,诗人再次强调了江淮地区的重要性和重要性。这里的“唇齿之势”比喻了江淮地区的紧密联系和相互依存关系。同时,他也表达了对家乡的深深眷恋和保护之情。

最后两句“守淮即守江,淮民须爱惜;我朝圣泽深,不在险在德。”总结了整首诗的主题思想和意义。诗人强调了保卫大江就是保卫国家,因此需要珍惜和保护江淮地区。同时他也指出,国家的繁荣稳定不仅仅依赖于地理优势,更需要道德和文化的力量支撑。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