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公晨策花崖登,杜陵早起开前林。
徽之朝挹西山爽,退之晓望南山棱。
古人看山自有候,个中意味谁探寻。
林霏夕敛群动息,泽气宵上英云蒸。
不于此际毓神秀,安得向曙岚光凝。
平生苦不识夜气,见山忽得邹人心。
卷书默坐会有得,此岂文字能摹临。
斯亭题扁有咀嚼,慎勿只遣供闲吟。
直须咬破第一义,庶几山鬼逢知音。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贾岛的《题天台夏肯甫晓山亭诗》。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解释:
谢公晨策花崖登,杜陵早起开前林。
这是第一句,“谢公”指的是谢灵运,他曾经在早晨骑马攀登花崖,而“杜陵”则指唐玄宗时的宰相张九龄,他常常在清晨早早起床去观赏山林景色。
徽之朝挹西山爽,退之晓望南山棱。
“徽之”是指谢灵运的侄子谢惠连,他在朝堂中欣赏着西山的美景;而“退之”则是杜甫的字,杜甫在清晨时分仰望南山,寻找它的轮廓。
古人看山自有候,个中意味谁探寻。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古代的人们观察山峦时,都有他们自己的感悟和体会,但这种感受却不是那么容易被现代人理解和探索出来的。
林霏夕敛群动息,泽气宵上英云蒸。
傍晚时分,树林中的雾气渐渐散去,所有的生物都休息了;而天空中的水汽在夜晚上升,形成了一层薄雾,就像云蒸一样。
不于此际毓神秀,安得向曙岚光凝。
在这里孕育出神奇的美景,如果没有这样的环境,那么美好的晨曦和山间的云雾就无法凝聚在一起。
平生苦不识夜气,见山忽得邹人心。
作者一生都未曾感受到过山间夜晚的灵气,但当他看到这座山的时候,仿佛感受到了一种与大自然相通的心灵相通。
卷书默坐会有得,此岂文字能摹临。
坐在书房里默默地阅读书籍,有时也能有所领悟;但这领悟并不是用文字能够完全表达出来的。
斯亭题扁有咀嚼,慎勿只遣供闲吟。
这里的亭子被题字后,需要仔细品味其中的意境,不要只是把它当作闲暇时的消遣。
直须咬破第一义,庶几山鬼逢知音。
最后一句意味着,只有真正理解并领悟到山的本质,才能与山中的神灵相沟通。这就像是山鬼遇到了懂得它的人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