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忽已秋杪,言归欣有期。
节物想吾庐,青蕊繁东篱。
流匙白云子,蘸甲黄鹅儿。
对此忆羁旅,多应歌式微。
喜慰倚门心,愁消举案眉。
稚子闹檐隙,绕膝牵人衣。
归兴念如许,兼程犹苦迟。
明朝秋色里,乌帽风披披。
【解析】
此诗是作者在秋日里思家之作。首联“忽忽已秋杪,言归欣有期”,写时令和心情。“忽忽”点出时间之晚,“言归”说明此时作者的心情。“秋杪”“言归”表明了作者归心似箭的心情;“欣有期”表现了作者对回家的期待。颔联“节物想吾庐,青蕊繁东篱”写家乡的景色。“节物”即节令景物,“想吾庐”指思念自己的家,“青蕊繁东篱”描写了家中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颈联“流匙白云子,蘸甲黄鹅儿”写自己对家乡的思念。“流匙白云”比喻家乡的白云,“蘸甲黄鹅”形容家乡黄毛鸭。“流匙”“蘸甲”写出了自己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尾联“对此忆羁旅,多应歌式微”是说自己面对家乡的情景,想到自己客居他乡的苦闷,从而感叹自己的命运。这两句是全诗的主旨所在,抒发了诗人漂泊在外,思念家乡的悲愤情怀。尾联“喜慰倚门心,愁消举案眉”是说诗人看到家乡的景象,心里很高兴,忧愁也随之消散。尾联中“喜”、“慰”是诗人内心的喜悦,“愁”、“消”则是外在的忧愁的消散,表现出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尾联中“稚子”“绕膝牵人衣”描绘了孩子活泼可爱的形象,表现了诗人对孩子的喜爱之情。尾联最后两句是全诗的情感收束句,诗人通过对家乡景象的描写和内心感情的抒发,表达出对家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答案】
译文:
不知不觉已经到了秋天的尾巴,回家的时间终于快到了。
节日里想念着我的家园,想起那碧绿的菜花盛开的东篱。
流匙般的白云是我思念家乡的象征啊,蘸甲般的黄鹅也是我思念家乡的象征啊。
对着家乡的景象,我回想起我在旅途中漂泊的日子,我常常为我的前途感到忧虑。
看到家乡的景象,我的心情变得愉快起来,忧愁也随之消散了。
小孩子在屋檐下嬉戏,围着他的膝盖拉着我的手。
归家的念头如此强烈,但仍然不能很快回到家中,真是让人感到遗憾呀!
明朝的清晨,站在秋风中看着远方,头上戴着乌纱帽,随风披着头发。
赏析:
这是一首思乡诗作,作者以“秋杪”“归期”为起兴之点,抒写了自己归心似箭的迫切心情。首联“忽忽已秋杪,言归欣有期”,直叙自己归心急切的心境。“忽忽”,即忽然的意思。一开篇便直抒胸臆,点明归期。“秋杪”,指秋季末期。“言归”,就是表示要回家的意思。这里把归心比作飞鸟一样地急迫,生动地表达了作者急于返回故乡的心情。第二联“节物想吾庐,青蕊繁东篱”,由景入情,写故乡的景色。“节物”即节气时令之物,这里指家乡的风物。“吾庐”,即我的住所。“青蕊”,指菜花,这里用来形容菜花的颜色。“青”,是深青色;“蕊”,指花的芯儿。“繁”,多而密的样子。“东篱”,指东面的篱笆,这里借指自己的家门。这两句写家乡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怀念之情。第三联“流匙白云子,蘸甲黄鹅儿”,由情入景,写自己思念家乡的原因。“流匙”,指舀汤的动作;“云子”,是一种食品;“蘸甲黄鹅儿”,指吃黄鹅肉。这两句写自己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第四联“对此忆羁旅,多应歌式微”,是说自己面对家乡的情景,想到自己客居他乡的苦闷,从而感叹自己的命运。这两句是整首诗的主旨所在,抒发了诗人漂泊在外,思念家乡的悲愤情怀。第五联“喜慰倚门心,愁消举案眉”,写自己看到家乡的景象,心里感到高兴,忧愁也随之消散了。这里的“喜”是内心的喜悦;“慰”是安慰;“愁消”是指忧愁消失了。这两句是全诗的情感收束句,诗人通过对家乡景象的描写和内心感情的抒发,表达出对家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第六联“稚子闹檐隙,绕膝牵人衣”,写孩子活泼可爱的形象,表现了诗人对孩子的喜爱之情。这两句是全诗的情感收束句,诗人通过对家乡景象的描写和内心感情的抒发,表达出对家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尾联“归兴念如许,兼程犹苦迟”,“归兴”是指归家的心愿或愿望;“念”,指思念。这两句的意思是说:我对家乡的思念如此深切,但我却不能马上回去,真是太令人遗憾了!这两句是整首诗的情感收束句,诗人通过对家乡景象的描写和内心感情的抒发,表达出对家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