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篾络丹柿,枯篱悬碧花。
炊烟生旅灶,野水漱寒沙。
栖鸟争投树,归牛自识家。
恍然游蜀路,搔首忆天涯。
【注释】
过村店:路过乡村小店。
细篾络丹柿(细篾:编织的竹条;络:缠绕,捆扎);
枯篱悬碧花(碧花:指野花;):《诗经·周南·关雎》:“参差荇菜,左右流之。”《说文》:“荇,水草也。”
“细篾”,即“细竹”。古代用竹条编成器具。“丹柿”是红柿。杜甫在诗中常以柿子为题材。“枯篱”是干枯的篱笆。“碧花”是白色的野花。
炊烟生旅灶(炊烟:做饭后冒出的炊烟):指农家小屋里冒着炊烟。
“自识家”——自己认识自己的家乡。“自识”,自知,自己认识。
恍然游蜀路(恍然:好像、仿佛;蜀:指四川。这里代指四川)。
搔首忆天涯——形容远在他乡的思乡之情。
【译文】
细竹编成的竹笼装着红色的柿子,枯干的小篱笆上挂着白白的野花。
炊烟从农舍里升起,滋润着那片寒沙。
鸟儿争相飞到树上筑巢,牛儿知道回家的路。
恍惚间好像在游览四川的山水,不禁搔着头想起遥远的故乡。
【赏析】
这是一首纪行抒情诗。诗人经过一个山村小店,见村外山色空蒙,村内炊烟袅袅,便产生了一种“恍然游蜀路”的感觉,而这种感受又使他想起了远方的家园,因此他不禁搔了搔头,怀念起自己的家乡来了。全诗语言质朴自然,情真意切。
此诗写景真切动人,情景交融,浑然一体,充分体现了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特点。诗中描写的是一幅充满生活气息的农村风光画:村边稀疏的篱笆上,挂着洁白的野花,炊烟袅袅升起,给这清冷的山野带来了一丝生机与温暖。诗人置身其间,仿佛置身于一幅优美的图画之中;而那炊烟袅袅上升的景象,又似乎使诗人感到了一种亲切的暖意,激发了他思念家乡的情感。于是,他情不自禁地吟出:“恍然游蜀路,搔首忆天涯。”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之情。